基于水质模型的区域污染控制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也随之增加,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实行的目标总量控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环境管理的要求,因此实施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控制水环境污染、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区域环境污染现状分析评价、区域环境容量的确定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优化分配是实施容量总量控制的几个关键问题。本研究分别对以上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区域水污染控制的现状,识别了区域主要污染源;探讨了不同水质评价方法对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的适用性;利用GIS和水质模型等工具建立了适合研究区域的水质模型;通过水质模拟分析对区域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同时引入经济学参数—基尼系数对区域总量进行了分配;对不同年份的污染物总量进行了预测分析,提出了各类污染控制措施,还定量化分析了这些措施的污染控制效果。这些工作可以为做好区域污染控制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主要研究方法与成果如下:
本研究共调查了研究区域重点排污企业100家,分别对这些企业的污水排放量、污染物质(COD和NH3-N)排放量、生产量等进行调查。调查的企业主要包括纺织印染企业、造纸及纸制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污水处理厂等。同时,还对研究区域的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污染源的入河量进行了计算,并对研究区域的主要污染源进行了识别。研究发现研究区域COD和NH3-N的总排放量分别为15388.9 t/a和2361.89 t/a,其中来自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的COD分别为10495.11t/a和3772.86t/a,NH3-N分别为1893.132t/a和385.89t/a,由此可以看出研究区域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染。研究区域的工业污染主要来自纺织印染、造纸及纸制品和食品加工三个行业。这三个行业的废水量、COD和NH3-N排放量占区域总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83%、87%和92%。按照污染排放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纺织印染业,造纸及纸制品,食品加工业。
本研究分析了各类评价方法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分别选择单因子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神经网络法对区域26个水质功能区的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铜、锌、挥发酚、石油类。分析各评价方法的原理和评价过程发现,单因子评价主要对单个污染指标进行评价,并以最差评价因子所属的级别来评判水质级别。单因子评价法计算最简便,可以直接反映超标的污染因子,但是其评价结果不能全面的反映整体水质,往往出现评价结果过于严格的情况。灰色关联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均可以避免出现水质级别不连续的缺点,同时还可以对同级别的水质进行分析判别。但是,这两种方法均存在分辨率不高,易受权重影响的问题。BP神经网络法实现了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功能,判定水质级别更加明显,但是也不能对主要污染因子进行识别。研究发现,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对水质污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将多个评价因子转化为少数具有代表性的主成分因子,同时可以识别区域主要污染因子的类别和对污染因子进行排序,满足本次研究的目的,因此将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结果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评价结果显示各监测断面水质污染情况均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综合各水期水质状况来看,中大河、鄞州河网水质最差,甬江下游和奉化江水质整体较好。姚江、鄞江上游水质最好。污染较严重的水域主要集中在鄞州河网、中大河和鄞江下游,这些污染较严重的河段可以作为未来重点治理区域。
本研究利用ArcGIS对研究区域水域进行了概化,并利用开放的水质模型软件WASP7.4,开发建立适合研究区域的水质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了水质模拟,确定甬江、奉化江、鄞江和姚江的9个河段作为模拟河段,主要模拟的污染物为COD和NH3-N。同时,利用实测数据对水质模型进行了率定,还分析了COD衰减系数、流量、水温、大气复氧系数和硝化速率系数这些主要参数的敏感性。研究发现影响COD的主要参数为:COD衰减系数、流量和水温,按照敏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OD衰减系数、流量、水温、大气复氧系数和硝化速率系数。影响NH3-N的主要参数为:流量和硝化速率系数,其次为水温,COD衰减系数对NH3-N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分析水质模拟结果发现,模拟水质数据与实测水质数据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河段COD模拟数值与实测数值的平均误差低于12%,NH3-N模拟数值与实测数值的平均误差低于15%,表明建立的水质模型可以用来模拟研究区域的水质变化。通过水质模拟分析发现:枯水期和平水期COD和NH3-N峰值出现在S-4段,然后逐渐降低。丰水期丰水期COD峰值出现在S-5段,NH3-N峰值出现在S-4段。S-8至S-9河段在各水期表现一致,均为上升趋势。各河段水质污染程度均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水质超标主要集中在11月至1月,6月至9月水质较好。
本研究利用水质模型和ArcGIS建立了研究区域污染动态管理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查询、地图制作、区域水质现状统计分析、数据管理、高程分析、水质分析、水文分析等,并且可以实现水质评价结果和水质模拟结果的可视化输出。通过编辑将水质模拟结果对各河段进行赋值,可以实现水质模拟结果的可视化输出。同时利用数据库更新功能,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数据添加、删除、修改等,便于实现区域污染动态化管理。
利用率定的水质模型分别计算了研究区域的环境容量和区域各河段的环境容量。计算结果显示整个区域的COD和NH3-N的环境容量分别为12900.72 t/a和2361.89 t/a。研究发现S-1至S-5河段COD现状排放量超过了环境容量,S-6至S-9河段COD现状排放量小于环境容量,其中S-4河段和S-5河段污染最严重,分别需要消减2090.02t/a和1177.49 t/a才能够满足水质达标的需求。同样,S-1至S-5河段NH3-N现状排污量也超过了环境容量,S-6至S-9河段NH3-N现状排放量小于环境容量,其中超标最为严重的河段为S-4河段,现状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3倍,消减量达307.73 t/a。另外,本研究还将经济学参数-基尼系数引入总量分配,选择现状排放量、人口、GDP、水资源量、和土地面积作为控制指标,最终分配方案的COD基尼系数分别为0.187、0.162、0.061、0.598,NH3-N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22、0.208、0.095、0.634,由此可知分配方案对人口、经济发展、水资源量而言是较为公平的,该方案可以实施。
最后,利用模型分析了区域各行业的节水潜力,定量化分析了节水减污、工业预处理、产业调整、限期治理、集中处理和非点源污染控制等污染控制措施的效果,研究发现:研究区域主要用水企业节水量可达6614448 m3/a,占总取水量的43.8%,节水潜力巨大。利用节水减污和行政手段分别可实现COD减排587.8t/a和810.8 t/a,NH3-N减排74.5 t/a和49.2 t/a。实施所有减排措施后2012年区域COD排放总量可以达到10292.28t/a,NH3-N排放总量可以达到1555.03t/a,除S-5河段外,其余河段均可以达标;2015年区域COD排放总量可以达到12217.19t/a,NH3-N排放总量可以达到1910.67t/a,S-5和S-6河段未达标,其余河段均可以实现达标。
|
|
|
|
1 |
徐一剑;曾思育;张天柱;;HSY算法在环状河网动态环境容量估算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
2 |
杨立中;熊风;罗洁;;涪江绵阳段河流水环境容量测算[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3 |
王学华,李文涛,张国飞;武南河水环境总量控制研究[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4 |
孙齐呜;;受潮汐影响闸坝控制小型河流环境容量数学模型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1985年04期 |
5 |
卢杰,丁金城,施汉昌,王方顺;淄河上游河段水质现状与水环境容量[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6 |
查宇;一类重金属污染物在河流中的迁移模型的解析解[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7 |
万军明;李适宇;;感潮河段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方案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4期 |
8 |
杨文龙,杨常亮;滇池水环境容量模型研究及容量计算结果[J];云南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
9 |
向军;;柳州市柳江纳污能力计算[J];人民珠江;2006年04期 |
10 |
王继徽,蒋忠锦,张玉清;湖泊岸流污染带水质模型[J];科学通报;1992年13期 |
11 |
蒋忠锦,王继徽;天然河流一维水质模型的研究与改进[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6期 |
12 |
王薇,曾光明,秦肖生;GSA法在水质模型参数估值中的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09期 |
13 |
王孝维;;虎峪河水质模型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8期 |
14 |
高宗强;;BOD-DO水质模型多参数反演的遗传算法[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15 |
闫欣荣;史忠科;;西安护城河水质模型与控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年08期 |
16 |
贾艳辉;;基于遗传算法的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J];海河水利;2008年01期 |
17 |
朱春霞;黄川友;殷彤;张文驹;;河网水质模型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9年02期 |
18 |
黄儒钦;林联泉;;氧化塘水质预测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1990年03期 |
19 |
陈毓龄,欧阳禧玲;混合单元系统水质模型及其在闽江流域的应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5年05期 |
20 |
武胜忠,苑莲菊,吕义清;汾河太原城区段水质模型建立与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