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后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上海世博会已于2010年10月31日圆满落下帷幕,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职业分布最广的一次。世博会期间,共有超过200万人次的志愿者在上海的各个角落提供志愿服务。园区志愿者中,九成以上为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志愿服务是青年勇于担当、日趋成熟的一种外在表现,更是社会公共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本文着眼国内外理论界有关志愿服务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我国志愿服务的背景与现状出发,通过定性、定量方法的有机结合实现对我国世博前后青年志愿服务的现状的实证分析,继而通过数理统计、模型构建等手段解析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因子与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世博青年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论文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其次,进一步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对象,理顺了概念。在第三小节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最后在广泛占有国内外已有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具有较强相关性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进展。
在第二部分,着重阐述当前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即为什么要做这篇论文,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做这篇论文。首先归纳总结了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前期组织运行模式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接着,从中后期的评价机制切入,探讨当前青年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进一步说明本文研究的意义,从社会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三个视角剖析。
第三、四部分着重研究世博后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主体特征。在广泛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当前世博期间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动机及其映射出的性格特质,并进一步分析器服务意愿与整体社会背景。第四部分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在新的数据环境下进行影响因子分析与评估体系构建。运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用建模的方法分析不同影响因子对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作用。
第五部分为对策建议。在前文对青年的主体特征、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青年志愿服务的影响因子进行相对深入的分析讨论之后,主要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高校层面、青年志愿者组织层面四个层面阐述世博后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主要为:构筑可持续的政策环境、构筑和持续的社会协同管理机制、构筑可持续的志愿服务支持系统、建立可持续的分类分层管理机制。
最后在第六部分进一步紧紧围绕主题进行总结升华。通过反思在世博会中青年志愿服务的得失,梳理我国在志愿者动员、招募、组织、培训、激励、协调、维系、评估等方面的有益经验,结合全国志愿服务的现状问题,提出在全国建设青年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思路,让世博会在志愿服务领域切实成为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强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