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修复材料的研究
【摘要】: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修复材料是指将内包有修复液的微胶囊和催化剂分散于聚合物中,当产生裂纹时,伸展裂纹将导致微胶囊的破裂,其中的修复液被释放并由于毛细管作用流入裂缝中;当修复液与埋在聚合物中的催化剂相遇时,聚合反应被触发,将裂缝两面粘合,从而达到修复效果。自修复材料的研制成功可以大大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特别是在那些人们很难进行现场修复的,如航空器、桥梁等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其应用潜力巨大。目前,关于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修复材料的研究国际上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此自修复材料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首先,为了制备适用于自修复材料的微胶囊,对影响微胶囊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的诸参数进行研究,考察原料用量,反应条件(乳化剂、pH值、反应时间)对微胶囊粒径分布、粒径大小和表面形态的影响,确定了制备微胶囊的工艺:反应前搅拌时间为15min,反应时间为4小时,所选用乳化剂及其用量为选用PMN乳化剂(以0.12%PMN为佳)。
第二,本文选用梯形双悬臂梁(TDCB)试件,就微胶囊的加入以及微胶囊的不同参数对环氧树脂材料断裂韧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微胶囊浓度下,材料的断裂韧性随微胶囊直径的增大呈线性下降;而在相同微胶囊直径大小分布的情况下,随着微胶囊浓度的增加材料的断裂韧性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
第三,为使材料的断裂韧性达到最高,本文还运用均匀设计方法,针对微胶囊大小和微胶囊含量两个参数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在实
|
|
|
|
1 |
吕建平,丁向东;微胶囊包覆在卤系阻燃剂中的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1999年03期 |
2 |
陈梅香,魏俊杰,张雅稚;抗氧化剂二丁基羟基甲苯(BHT)的微胶囊化[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5年06期 |
3 |
徐文秀,吴彩娥,李婷婷;气流式锐孔法制作丁香油微胶囊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5年06期 |
4 |
刘树兴,杨大庆,胡小军,孟海雷;姜黄色素微胶囊化制备工艺的研究[J];食品工业;2005年03期 |
5 |
赵晓燕;冯作山;陈复生;;番茄红素的微胶囊化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06年04期 |
6 |
马学雷;马志珺;;番茄红素的微囊化研究[J];河北化工;2007年06期 |
7 |
甄朝晖;陈中豪;林德森;;微胶囊制备技术及其在造纸印刷工业中的应用[J];上海造纸;2007年03期 |
8 |
查恩辉;王玉田;李娜;高慎阳;;番茄红素的提取及其微胶囊化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2008年03期 |
9 |
庞秀芬;赵青;杨蓉;;气相保鲜剂富马酸二甲酯微胶囊性能研究[J];食品科学;2008年07期 |
10 |
刘勋;;多孔淀粉制备共轭亚油酸粉末油脂[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11 |
陈晓佩;胡小玲;管萍;;微胶囊用于电泳显示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9年04期 |
12 |
刘岩梅;;浅谈微胶囊技术[J];山东食品发酵;1996年03期 |
13 |
张宏康,王武;微胶囊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年04期 |
14 |
熊孝勇;;微胶囊化TBC阻燃剂及其应用[J];阻燃材料与技术;1999年03期 |
15 |
周鹏,张晓洁,郑为完,熊华;棕榈油微胶囊化的研究[J];中国油脂;2002年01期 |
16 |
邵秀芝,王成忠,于功明,李柏刚;微胶囊化血红蛋白凝胶软糖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5年10期 |
17 |
张瑶;李保国;刘荣;周伟伟;;水溶性物质微胶囊化及其应用[J];中国调味品;2005年12期 |
18 |
陆军;;大蒜精油成分的分析、合成及微胶囊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
19 |
张晓宇;张公正;;硬脂酸丁酯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J];化学研究;2006年03期 |
20 |
郝松涛;于洁;;微胶囊技术在环氧固化剂中的应用[J];贵州化工;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