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浆纱质量的经纱可织性预测研究
【摘要】:面对中国加入WTO带来的挑战,中国纺织工业正力争在人才、资金、信息和管理上达到国际水平。业界人士相信中国加入WTO将会给纺织工业带来许多机遇,设备、技术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的企业将挤身国际竞争的行列。
织造时,经纱必然经受由开口和打纬引起的反复拉伸作用,同时也要经受主要由开口和钢筘运动引起的磨损作用。经纱之间的磨损是影响经纱断头率的主要因素。影响经纱可织性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原纱质量、经纱准备和织造条件。经纱可织性一般用织造时的经纱断头率来表示。用来估计经纱断头率的方法可分为经验方法、统计方法和仪器方法三类。经纱断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因此很难给出明确的断头机理。现在仍然存在的问题是尚未建立试验预测结果和在织机上织造时实际经纱可织性之间的关系。
1.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为浆纱质量检测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浆纱耐磨测试方法研究;织造过程中经纱毛羽变化的测试研究;织造过程中经纱缠结倾向的测试方法研究。第二方面是基于神经网络系统理论的经纱可织性预测模型的研究,浆纱质量指标与经纱可织性的关系多为非线性,其函数关系并不明确,神经网络系统理论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对经纱可织性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
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考虑浆纱质量研究经纱断头率,采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经纱断头率。为了实现经纱可织性的预测,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工作。采用理论分析、浆纱小样试验、实际生产效果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经纱在织造过程中承受负荷情况,查
阅文献资料确定实验方案,根据试验结果建立经纱可织性的预测模型。
3.研究成果
3.1 OHJs于1型浆纱耐磨仪及其应用
DHJSD且型浆纱耐磨仪实现了纱与纱及纱与金属间的摩擦磨损、纱的曲折和纱的
周期性伸长。该仪器可以利用较短的试样测试浆纱的耐磨性,同时可测试9个样本,
每个试样磨断后能自动记录耐磨寿命。
DHJSD--1型浆纱耐磨仪的最大特点是模拟了织造过程中经纱所受的各种负荷。由
试验可知:纱与纱间的摩擦磨损对耐磨寿命的影响远大于纱与金属间的摩擦磨损对耐
磨寿命的影响。本实验中13tex涤/棉65/35混纺纱,当浆料采用PVA1799,上浆率
为8.2%时,测试结果显示: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3.87%、16.13%。DHJSD一1型浆纱
耐磨仪的测试特性反映了织机上经纱所受负荷的实际情况:织机上纱与纱间的摩擦磨
损作用在经纱所受摩擦磨损作用中起主要作用。
DHJSD一型浆纱耐磨仪的可调参数包括摩擦销钉往复移动的动程、摩擦销钉往复
移动的频率以及张力重锤的重量。以耐磨寿命CV%值达到最小为主要目标,耐磨寿命
测试结果最小为次要目标,确定最优方案:摩擦销钉往复移动的动程40mm;摩擦销
钉往复移动的频率选择70次/分钟;张力重锤的重量3OcN。
DHJSD吐型浆纱耐磨仪和Y731型抱合力仪测得的浆纱耐磨寿命值都随上浆率的
增加而增加。DHJSD一型浆纱耐磨仪测得的浆纱耐磨寿命值能反映最佳上浆率的存
在,而Y731型抱合力仪测得的浆纱耐磨寿命值不能反映最佳上浆率的存在。因此说
DHJSD--1型浆纱耐磨仪的测试结果更能反映浆纱质量的真实情况。
浆纱耐磨寿命值与纱线原料、纱线号数、浆料品种、上浆率和测试仪器有关。
3.2 OHJSp一1型浆纱缠结倾向测试实验机及其应用
DHJSP一型浆纱缠结倾向测试实验机在窄幅织机上模拟织造过程,即在一定的上
机张力、纬纱密度和织机速度条件下,经过一定次数开口运动给浆纱施加一定的织造
负荷,造成浆纱产生缠结。通过传感器测量分开浆纱缠结所需分离力的大小作为衡量
浆纱缠结倾向的指标,从而反映经纱可织性。通过LabVIEW设计的虚拟仪器实现数据
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显示。DHJSP一型浆纱缠结倾向测试实验机具有技术先进、性
能可靠的特点。
DHJSP一1型浆纱缠结倾向测试实验机是最接近生产实际的织造模拟测试方法,测
试基础优于其它测试方法,因此能有效地检测评定浆纱质量。浆纱缠结倾向测试采用
缠结分离力衡量浆纱质量,它实际上是关系到浆纱耐磨性、浆纱毛羽再生状况、开口
清晰度等可织性指标的综合反映,因此测试方法优于多指标的测量。相同条件下,浆
纱缠结分离力较大,浆纱质量较差;浆纱缠结分离力较小,浆纱质量较好。
对13 texT/C 65/35混纺纱,浆料为PVA1799,经纱密度为400根/10em,上浆
率分别为4.8%、6.4%、8.2%、9.7%时,浆纱缠结分离力分别为1 5 eN、12 eN、8 eN、
6 cN;18tex纯棉纱,浆料为PVA1799,上浆率为6.7%,经纱密度分别为360根八Oem、
400根/1 Oem、440根/IOe。、480根/IOem时,浆纱缠结分离力分别为12 eN、19 eN、
24 CN、45cN。说明DHJSP一1型浆纱缠结倾向测试实验机测试结果既能反映上浆率对
浆纱性能的影响,也能反映经纱密度对上浆性能的影响,因此,该仪器具有良好的测
试性能。
经纱的缠结倾向受很多因素影响,实际生产中可通过优化浆料配方、浆纱工艺
以及合理设定织造工艺参数减小经纱的缠结倾向,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
基于神经网络系统理论的经纱可织性预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关于神经网络系统理论的应用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领域
|
|
|
|
1 |
郭前岗,孙瑜;一种新型神经网络结构的PID控制器及其仿真研究[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2 |
冯静,王玉,陈中中;浅谈用神经网络预测摩擦焊接头性能[J];大众科技;2005年08期 |
3 |
王艳春;王新;;基于神经网络求解TSP问题的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4 |
易祖坤;蒋海;杨亚东;;人工神经网络复合压裂选井选层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9期 |
5 |
夏文智;李刚进;朱丽;章中林;;工业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可靠实现[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年03期 |
6 |
郑孝东;程根银;顾涛;胡兴志;李永;封孝辉;黄文华;;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局部通风机变频调速系统设计[J];煤炭工程;2010年04期 |
7 |
朱海东;雷英成;屈勇;;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属性分析在地震图像共同区域划分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
8 |
郑晓雯,林南英;神经网络在机械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9 |
杨尚宝,杨天钧,董一诚;铁水含硅量预报神经网络模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6期 |
10 |
钟本善,江玉乐,李永杰;用人工神经网络法预测气-水边界[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
11 |
魏一鸣,童光煦;基于神经网络的品位估值方法及其计算机系统[J];化工矿物与加工;1995年02期 |
12 |
黄梦涛,赵轶群,刘颖;神经网络在煤低温自燃实验炉建模中的应用[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13 |
赵涤之,薛国新,周天彤;二级RBF神经网络用于化工过程的动态监控[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14 |
闵华清,杨进,周万隆,徐贵刚;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15 |
朱群雄,麻德贤;神经网络结构分析与BP算法修正[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1997年04期 |
16 |
罗首章,李松仁,陈松乔;神经网络在矿石可选性预测专家系统中的应用[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1997年02期 |
17 |
刘金琨,王树青;高炉异常炉况神经网络专家系统[J];钢铁研究学报;1998年05期 |
18 |
金子明,杨国田,王秀妍;基于神经网络的表面粗糙度识别算法[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19 |
吴怀宇,宋玉阶;非线性回归分析中的神经网络方法[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20 |
杨继萍;吕乃光;邓文怡;张小星;吕勇;;用人工神经网络测量三维物体轮廓的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