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压介质阻挡放电聚合聚吡咯的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采用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的方法来备聚吡硌薄膜。重点研究了电极材料、电极形态和放电功率对聚吡硌薄膜形态、结晶性、化学结构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电极放电特性和等离子体光谱。
在裸露铁镍电极的反应器中放电1~3分钟,可以得到直径500nm,长度达到3mm的纳米线,HRTEM图像中的清晰晶格和SAD图像中分离清晰的衍射点说明这些纳米线是单晶的。放电功率对于聚吡硌的结晶度有重要影响,大功率较容易形成单晶的长线,而小功率较容易形成无定形的较小颗粒。相同电极中使用FC化合无单体也可以得到单晶的类聚四氟乙烯单晶纳米管,说明等离子体聚合是形成单晶有机聚合物的主要原因。PPy聚吡硌薄膜和吡硌单体的FTIR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说明PPy保留了吡硌的基本结构,1384cm~(-1)的吸收对应于C=C的伸缩振动,PPy在这个位置的强烈吸收说明大的共轭结构的形成。从电流电压曲线可以看出,回路中的总电流是由位移电流和大量微放电电流组成的,位移电流的位相提前电压约π/2,说明电路是容性的,而微放电起始于电压过零的位置。
根据SEM、TEM和SAD的结果,采用电极完全被玻璃覆盖的反应器得到的PPy为单分散、无定形的椭圆形或短棒状颗粒,长短轴分别为
|
|
|
|
1 |
罗根祥,赵崇峰,秦永航,张东;沸石分子筛孔道中苯胺的电聚合行为[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
2 |
林仲华,谢军;N-乙烯咔唑的电聚合[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
3 |
吴婉群,万本强;阴离子和酸度对催化电聚合吡咯膜电化学性质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
4 |
叶思宇,田昭武,王水菊,王金茂;4-稀基吡啶的电化学聚合及表征[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
5 |
康天放,沈国励,俞汝勤;电聚合四氨基酞菁金属配合物修饰的碘离子化学传感器[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6 |
牛振江,倪亚红,李则林,吴廷华,杜小光;Zn~(2+)对电化学合成聚苯胺膜的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7 |
朱则善;王玫玫;赵崇涛;赵淑麟;;在[NiFe(CN)_6]~(2-/1-)电极上电聚合聚邻氨基酚膜的研究(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
8 |
郑标练,詹梦熊,陈再鸿;四氨基酞菁铜电聚合膜的结构与光伏效应[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
9 |
傅小红;袁若;柴雅琴;张凌燕;陈时洪;唐明宇;;聚溴酚蓝过氧化氢传感器的研究(英文)[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10 |
石银涛;袁若;王娜;柴雅琴;张凌燕;贺秀兰;;基于聚硫堇和纳米金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生物传感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1 |
刘应煊;;基于聚硫堇导电聚合物的新型亚硝酸盐安培传感器的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2 |
王炎英;牙禹;詹国庆;罗登柏;李春涯;;色氨酸在聚茜素红膜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3 |
廖川平,孙世刚,周绍民,姚士冰;苯胺的无电聚合[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14 |
习玲玲;;电聚合染料修饰碳纤维电极及对血红蛋白电催化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年01期 |
15 |
吴霞琴,曹大均,蒋慧雯;苯胺的电聚合及其酶固定化条件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
16 |
边超;许媛媛;孙红光;陈绍凤;夏善红;;采用电聚合方法固定抗体的IgG检测微传感器[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
17 |
王颖,肖少荣,李丽琳,蔡卓;聚钴原卟啉二甲酯膜的电化学聚合及光谱表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18 |
刘昀,唐开清,蒋亦芹;季铵盐型聚吡咯导电膜在分子氧电化学催化还原中的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19 |
何星存,陈孟林,蒋毅民,莫金垣;多巴胺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及其测定[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20 |
胡自强,李文清;葡萄糖氧化酶在苯胺中电聚合固定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