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与景观生态规划探索
【摘要】:
工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污染环境的最大污染源,长期以来解决工业污染的问题是各领域的热点问题。如何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是现代工业的焦点问题,生态工业园的出现为这一难题带来了光明。生态工业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建设循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改善生态环境,寻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也已成为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的目标。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是在经济的适度发展中,尽可能采用污染少、对生态环境破坏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经济发展能够持续,同时又不能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限制经济的发展。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大都参照国外工业园区开发的经验建设,但是工业园区的景观生态环境建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我国有很多工业园区的景观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在当前工业园区大量建设的时期,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采取有效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段对整个工业园区的景观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可实现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和景观生态环境发展的平衡,实现工业园区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工业园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分析,判断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状况水平,探索协调性的内因及变化历程;通过工业园区景观生态规划的探索,寻求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的方法。
本文基于生态工业及景观生态相关理论,以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论模型为分析手段,以上海青浦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以工业园区的统计数据与现场实地调研资料为原始数据,全面分析青浦工业园区的经济、生态环境发展历史,设计出生态工业园生态规划的总体框架及建设途径,并着重研究了工业园区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探索了工业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
首先,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构建上海青浦生态工业园耦合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灰色理论,计算了上海青浦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联度与耦合度,对它们进行了时序变化分析,并与上海市青浦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时序比较。结果显示:(1)上海青浦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联度和耦合度处于上升状态,表明两者正渐趋协调;(2)与上海青浦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时序变化呈相似规律,表现了宏观规模与中观规模之间,耦合性是紧密联系的。
然后,基于景观生态理论和方法,对青浦工业园区的斑块、廊道等景观要素进行了景观格局及空间布局的现状分析,并开展景观生态设计,提出了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框架:构想青浦工业园区将形成一个环形生态绿屏、三横五纵轴线生态绿带、南北两极生态绿区、一个中央生态绿肺的景观生态系统。构建了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底蕴的斑块——廊道——基质景观镶嵌格局。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主要结论,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U984.13
|
|
|
|
1 |
金晓斌,周寅康,张希;兰州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2期 |
2 |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
3 |
段宁;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J];环境科学研究;2001年06期 |
4 |
戴尔阜,傅泽强,祁黄雄,李军;县域农业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1期 |
5 |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
6 |
方创琳;杨玉梅;;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J];干旱区地理;2006年01期 |
7 |
贾宝全,杨洁泉;景观生态规划:概念、内容、原则与模型[J];干旱区研究;2000年02期 |
8 |
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年03期 |
9 |
苏维词,朱文孝;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04期 |
10 |
邱彭华,俞鸣同,曾从盛;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J];旅游学刊;2004年01期 |
|
|
|
|
|
1 |
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
2 |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5期 |
3 |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6期 |
4 |
申金山,宋建民,关柯;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5期 |
5 |
方一平,陈国阶;成都市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5期 |
6 |
王树功,陈新庚;珠海生态示范区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2期 |
7 |
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
8 |
张宇星;城镇生态空间理论初探[J];城市规划;1995年02期 |
9 |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年06期 |
10 |
纪爱华,石培基;山地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以兰州为例[J];城市问题;200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