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北冰洋海域微微型和微型浮游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研究
【摘要】:海洋微微型和微型浮游生物是海洋中丰度很高的类群,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且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多样性,更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北极气温快速升高,处于这样的不断变化的北极环境中,微微型和微型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为了了解北极海域微微型和微型浮游生物的变化特征,本文利用变性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GGE)和构建克隆文库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2010年夏季楚科奇海、白令海和加拿大海盆等北冰洋三个海域的微微型和微型浮游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空间分布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运用DGGE技术,对2010年楚科奇海R断面1、5、7、9站位的微微型和微型浮游生物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楚科奇海的浮游细菌的多样性远远大于微微型和微型真核浮游生物,R5-48m浮游细菌的香侬多样性指数最高,为3.29,R7-10m微微型和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香侬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69。通过构建克隆文库确定楚科奇海浮游细菌的主要类群包括α-变形杆菌门,γ-变形杆菌门和拟杆菌门等3大类群,和2008年夏季楚科奇海的浮游细菌类群相比,其种类较少。楚科奇海微微型和微型浮游真核生物的类群主要包括链形植物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变形虫门和未培养的真核生物等5大类群,所属门类较多,但数量较少。浮游细菌中有40%的克隆序列与已知序列的相似度小于94%,这说明北冰洋中存在着许多未知的新物种。
白令海在北冰洋中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和白令海峡是连接北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桥梁。对2010年夏季白令海B断面7、13、15站位的微微型和微型浮游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空间分布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在白令海海盆区B07-50m,其浮游细菌的香侬多样性指数是最高的,为2.61;香侬多样性指数最低的是B07-3m,为1.99。微微型和微型浮游真核生物的香农指数最大值在B07-10m,为2.48;最小值位于B07-50m,为1.79。通过克隆测序,鉴定出的浮游细菌类群分为4大类,分为α-变形杆菌,β-变形杆菌,γ-变形杆菌和拟杆菌。其中γ-变形杆菌所占的比例最大,为53%,是白令海中的优势种群;拟杆菌其次,为37%。这些浮游细菌在白令海中的分布情况为:γ-变形杆菌和拟杆菌存在于3个位点的所有水层中,α-变形杆菌只存在于7站位的50和100m水层中,β-变形杆菌除B13-0m外,存在于其他站位的所有水层中。α-变形杆菌的分布,与盐度和硝酸盐的浓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微微型和微型浮游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包括Alveolates,Stramenopiles,绿藻门,定鞭藻纲以及未知类群。其中Alveolates类群所占的比例最大,为64%,是白令海微型浮游真核生物丰度较高的类群,在Alveolates类群中主要包括甲藻和纤毛虫,其中甲藻是优势种群。绿藻门中发现了Micromonas pusilla,推测其是白令海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者。
在夏季加拿大海盆SR,BN和MS站位中,浮游细菌多样性最高的是MS01-30m,为2.65;最低的是BN04-10m,为2.11。微微型和微型浮游真核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是BN03-47m,为2.56;最低的是MS03-30m,为2.03。通过克隆建库,得知加拿大海盆浮游细菌类群分为5大类:α-变形杆菌,γ-变形杆菌,拟杆菌,厚壁菌和蓝细菌。γ-变形杆菌的比例也是最大的,发现了蓝细菌门中的原绿球藻,虽然数量较少,但是对加拿大海盆初级生产力的增加仍有贡献。加拿大海盆的微微型和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包括7大类群:Alveolates, Stramenopiles,绿藻,定鞭藻,有孔虫,扁形动物和节肢动物等。Alveolates和Stramenopiles是加拿大海盆微型真核生物的代表性类群,其中甲藻纲在Alveolates中占绝对优势。也发现了绿藻门中的Micromonas pusilla,此外定鞭藻纲中的棕囊藻属是加拿大海盆的一个特别的物种。
|
|
|
|
1 |
宁修仁;海洋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J];东海海洋;1997年03期 |
2 |
查广才,周昌清,黄建荣,何建国,麦雄伟;凡纳对虾淡化养殖虾池微型浮游生物群落及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4年08期 |
3 |
Maria Dittrich;Martin Obst;张国梁;;微型浮游生物应为湖泊中的方解石沉淀负责吗?[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4年08期 |
4 |
郭超颖;王桂忠;张芳;蔡明红;何剑锋;;北冰洋微型浮游生物分布及其多样性[J];生态学报;2011年10期 |
5 |
朱致盛;林施泉;黄凌风;郭丰;;黄海冷水团海域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蓝细菌摄食作用的初步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5期 |
6 |
刘镇盛;用选择抑制剂技术评价近岸表层水中异养微型浮游生物对聚球藻的摄食压力[J];东海海洋;1990年03期 |
7 |
肖天;海洋浮游细菌的生态学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
8 |
刘国才,李德尚,董双林;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统浮游细菌的呼吸与生产[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11期 |
9 |
肖天,李洪波,赵三军,岳海东;海洋浮游细菌在碳循环中的作用[J];海洋科学;2004年09期 |
10 |
李洪波,肖天,赵三军,岳海东;海洋异养浮游细菌参数的测定和估算[J];海洋科学;2005年02期 |
11 |
张利华;流式细胞术在微型浮游植物研究中的应用Ⅰ、流式细胞术对微型浮游生物丰度测量方法的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12 |
蔡泽富;杨红;焦俊鹏;丁丽丽;丁骏;戴桂香;马军林;;温排水对围隔生态系统各粒级海洋浮游生物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1年08期 |
13 |
白洁,李岿然,李正炎,孙军,魏皓,刘素美,吴增茂;渤海春季浮游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14 |
白洁,张昊飞,李岿然,孙靖;海洋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制约因素[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5 |
蔡怡;王彰贵;冯立成;陈幸荣;;渤海海洋生态对全球变暖响应的数值模拟[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3期 |
16 |
吴恒岱;南非西海岸的“褐潮”[J];海洋信息;1999年06期 |
17 |
;自然杂志摘要[J];学会;2001年03期 |
18 |
白洁,张昊飞,李岿然,张经,刘东艳,高冬梅,易齐涛;胶州湾冬季异养细菌与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关系研究[J];海洋科学;2004年12期 |
19 |
刘国才,李德尚,董双林,卢静,陈兆波;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浮游细菌的数量动态(英文)[J];中国水产科学;1999年02期 |
20 |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版,SCI-E收录) 2010年第3期论文导读[J];海洋科学;201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