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教育团体与1922年学制改革
【摘要】:1922年的壬戌学制通常被教育界认为是新式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总结。纵观壬戌学制从酝酿到讨论和颁布的整个过程,民间教育团体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了改革的重要角色。本文主要通过对1922年学制制订过程的梳理,进而探析民初教育团体在政府教育立法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多重因素交相作用下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复杂状况。
除绪论、结语外,论文正文共三章。
绪论部分,回顾了本专题的研究现状,总结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说明尚存在的拓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团体与新教育目标的确立。受西方教育思潮的影响,在各教育团体的推动下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新的教育宗旨主要体现在个性主义教育、平民主义教育及实用主义教育三个方面。同时,一些教育团体及教育家为了推动教育的进一步革新,将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推广实施到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从而奠定了1922年学制改革的基础。
第二章主要以时间为顺序,详细地论述了教育团体对学制改革过程的推进。从第七届到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以及教育部学制会议的召开,学制方案几番变动,教育界各方围绕学制的制订纷争不断。通过对这一教育变革过程的探析,窥测出各教育团体及个人教育理念的不同,以及民间教育团体与政府之间既合作又抗争的微妙关系。正是在各教育团体的主导和力争之下,1922年学制才最终得以确立。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民初教育团体得以推动学制改革的原因。一方面与政府对教育团体所作出的各项提议给予合法性承认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教育团体自身影响力的强大,这其中包括教育团体内精英化的成员构成,以及受教育家群体在变革教育方面主观欲求的推动。
概而言之,综观1922年学制的制订过程,充分显示了教育团体的主导作用,展示出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在组织起来之后所蕴涵的影响力已经演变成一种客观存在的权力,在有关教育事业的重大问题上具有与国家教育行政系统相抗衡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