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磁学的长江干流沉积物来源及组成变化初步研究
【摘要】:在流域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入海泥沙通量日益减少的背景下,寻求河口海岸泥沙运动与地貌演变规律的主控因子,仍需要从流域泥沙来源及组成变化着眼。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输移的影响范围正在扩大,涉及到干流及其主要产沙支流。获得大面积、高质量的样品进行分析,是研究上述问题的基础。本文基于金沙江石鼓至长江河口的流域大面积沉积物采样,结合粒度测量、磁学测量、粒级分离实验和数学统计方法,将长江流域地表侵蚀与河流输沙作为一个系统,分析沿岸表层土壤、支流、干流及长江口沉积物的磁性特征,探讨长江干流沉积物的来源及组成变化,得到主要认识如下:
1.长江流域表层土壤、支流沉积物、干流及长江河口沉积物的磁性特征:通过测量研究区域从金沙江石鼓至长江河口(99°E至122°E,25°N至32°N)大面积的表层土壤、16条主要支流的沉积物、长江干流沿程数个站位沉积物及长江口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的磁化率x在9-1955×10-8m3/kg之间,饱和等温剩磁SIRM在2136-235654×10一6Am2/kg之间,非磁滞剩余磁化率χARM范围为23-8185×10一m3/kg,硬剩磁HIRM范围为15-7716×10一6Am2/kg,频率磁化率系数xfd%在0.9--15%之间,反映磁性矿物类型的S-300在40-100%之间,指示磁性矿物晶粒大小的χARM/SIRM范围为0.06-1.44×10一3m/A;主要支流、干流以及长江口沉积物的x在2.2-665.1×10-8m3/kg之间,SIRM在192-84820×10-6 Am2/kg之间,χARM范围为4.9~1600.5×10-8m3/kg, HIRM范围为37-1578×10一6Am2/kg,χfd%在0.1-11.4%之间,S-300在75-100%之间,χARM/SIRM范围为0.07-1.35×10-m/A。以磁化率大小比较,表层土壤磁性比河流沉积物强;流域上游支流及干流沉积物磁性要高于流域中下游支流及干流;长江北岸支流沉积物磁性总体强于南岸支流沉积物。
2.长江流域表层土壤及河流沉积物的磁性差异及原因分析:表层土壤和河流沉积物的磁性特征主要由母质控制。峨眉山玄武岩在长江上游地区广泛分布,玄武岩属基性火山岩,亚铁磁性矿物含量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和牛栏江等支流下游位于玄武岩广泛分布的区域,沉积物继承了母岩的磁性特征,因而磁性较强。从嘉陵江、乌江流域的沉积岩发育而来的紫色土和南方红壤,具有较多的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涪江、嘉陵江、赤水河、乌江及干流上游沉积物的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同样较高。汉江流域上游分布着超基性岩、板岩和片岩,下游岩石由沉积岩、片岩和少量碳酸盐组成。这些岩类中磁性矿物的含量不是很高,但在成土过程中形成一定量的亚铁磁性矿物,亚铁磁性矿物的相对贡献大,因此汉江沉积物具有较高的S-300值。中下游干流、湘江、沅江、赣江以及抚河等,河床基岩主要为花岗岩、板岩、沉积岩和碳酸盐,花岗岩主要为长石和石英,原生磁性矿物含量极低。中下游河流沉积物的磁性也非常低。与河流沉积物相比,流域上游的表层土壤除了接受母岩良好的“本底”外,风化过程中生成大量的细粒磁性矿物,使得表层土壤的磁性要高于河流沉积物。
3.长江干流沉积物的磁性特征沿程变化过程及其对物源的指示意义:干流上、中、下游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类型和晶粒大小沿程变化不大,但磁性矿物含量沿程呈阶梯状减小,其中上游至中游河段沉积物的磁性矿物含量减幅最大。三峡蓄水拦沙是造成干流上游与中下游沉积物磁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干流沉积物的磁性受多源性影响,表现为沿程物源差异和粗细不一沉积物来源差异。地表侵蚀对于干流上游部分河道细粒沉积物的来源起主要贡献。金沙江作为主要输沙支流之一,其细粒组分随水流输运的距离更长,并控制干流中游沉积物细颗粒组分的磁性特征,往下游磁信号衰减,岷江、嘉陵江、乌江和两湖等沉积物细粒组分对长江中下游沉积物细粒组分的贡献相对增大。汉江沉积物对长江下游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的影响明显,且主要集中粗颗粒组分。长江河口沉积物的磁性特征与干流沉积物相似程度较高,反映了沉积物“源一汇”过程。其中,中下游河道及两湖一江对于河口沉积物的来源起到重要的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V14
|
|
|
|
1 |
李剑超,褚君达,丰华丽;河流底泥冲刷悬浮对水质影响途径的实验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
2 |
王永红,沈焕庭,张卫国;长江与黄河河口沉积物磁性特征对比的初步研究[J];沉积学报;2004年04期 |
3 |
王中波;杨守业;李萍;李从先;蔡进功;;长江水系沉积物碎屑矿物组成及其示踪意义[J];沉积学报;2006年04期 |
4 |
卢升高,俞劲炎,章明奎,俞立中,张卫国;长江中下游第四纪沉积物发育土壤磁性增强的环境磁学机制[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
5 |
赵红格,刘池洋;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J];沉积学报;2003年03期 |
6 |
贾海林,刘苍字,张卫国,孟翊,洪雪晴;崇明岛CY孔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04年01期 |
7 |
刘育燕,林文姣,朱宗敏,袁爱华;南方红土中的磁极倒转以及磁化率变动记录[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3期 |
8 |
和钟铧,刘招君,张峰;重矿物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01年04期 |
9 |
邓成龙;刘青松;潘永信;朱日祥;;中国黄土环境磁学[J];第四纪研究;2007年02期 |
10 |
刘秀铭;刘东生;John Shaw;;中国黄土磁性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J];第四纪研究;1993年03期 |
|
|
|
|
|
1 |
刘昆,黄春长,杨前进,周群英;汾渭盆地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比较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4年03期 |
2 |
彭先芝,贾蓉芬,李荣森,戴顺英,刘东生;趋磁细菌及磁小体对黄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贡献的模拟实验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2年02期 |
3 |
李徐生,杨达源,韩辉友;皖南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磁化率初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4 |
来红州,莫多闻,李新坡;洞庭盆地红土地层中网纹的成因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5 |
王贵,张丽洁,马力,姚德,段国政;胶州湾李村河口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3期 |
6 |
姜月华,殷鸿福,王润华,康晓钧;湖州市土壤磁化率与重金属元素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5期 |
7 |
王运生;黄润秋;段海澎;韦猛;;中国西部末次冰期一次强烈的侵蚀事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8 |
张莉莉;陈进;;长江上游水沙变化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年06期 |
9 |
席承藩;试论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演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3年02期 |
10 |
张晓华,肖邦定,陈珠金,惠阳,徐小清;三峡库区香溪河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
|
|
|
|
|
1 |
贾海林,刘苍字,张卫国,孟翊,洪雪晴;崇明岛CY孔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04年01期 |
2 |
俞立中,张卫国;沉积物来源组成定量分析的磁诊断模型[J];科学通报;1998年19期 |
3 |
邓军,王庆飞,孙忠实,李德胜,王建平,孟庆芬;矿物磁性与金元素富集的可能关系[J];现代地质;2002年02期 |
4 |
庄丽华,阎军,常凤鸣,李铁刚;南黄海EY02-2孔碳酸盐含量特征与沉积物来源[J];海洋科学;2004年01期 |
5 |
周开胜;孟翊;刘苍字;洪雪晴;;长江口北支潮流沙体沉积物来源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6 |
李永安,吴绍祖,孙东江;中国天山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磁性特征的初步研究[J];新疆地质;1997年03期 |
7 |
王永红,沈焕庭,张卫国;长江与黄河河口沉积物磁性特征对比的初步研究[J];沉积学报;2004年04期 |
8 |
张卫国,俞立中,陆敏;长江口潮滩沉积物氧化铁与磁性特征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1期 |
9 |
刘英会;余学中;黎津;;中国东南沿海不同类型花岗岩的磁性特征[J];物探与化探;2007年06期 |
10 |
吕明辉;王红亚;蔡运龙;王文博;徐琳;;贵州红枫湖HF1-2孔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土壤侵蚀意义[J];湖泊科学;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