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童闹学图:一个扑朔迷离的场景
【摘要】:在Internet等媒体上,《村童闹学图》焕发了新生命。然而,这幅泛黄的绘画似乎造成了一种尴尬的游走困境:“这个古代画家定格的场景,究竟是现实的存在,还是理想的存在呢?”①
这篇论文在对一种“失衡现象”的观察中开始,并在“风俗画”的理论框架中赋予这种微妙的失衡以“危机”的意义。
我们没有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进行“非此即彼式”的选择,而是试图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为《村童闹学图》寻觅恰当的“定位”。首先,通过一些画家提供的证词,在缤纷的画意中观照《村童闹学图》,这是在一个绘画主题中的“定位”。继而,对于绘画主题“结构化”问题的探讨,又将“定位”引向了孕育绘画主题的社会文化背景。
上述“定位”意在说明,《村童闹学图》艺术化地呈现了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生的教育生活。虽然这是一个扑朔迷离的场景,然而透过这些泛黄的绘画,我们仍能窥见许多笼罩在历史烟云里的私塾,窥见许多塾师的梦境,窥见许多顽皮蒙童的孩提生活。这是一种已然逝去的教育生活,在帝王将相的家谱里几乎毫无痕迹留下,但在漫长的科举时代,它一直存在着。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