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及其在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尤晓婧  
【摘要】:生态足迹法通过引入均衡因子和产出因子实现各国各地区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可加性和可比性,这些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直观明了地反映经济系统作用于生态系统的压力程度,以此衡量人类发展对可持续标准的偏离程度,其概念一经提出便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然而,生态足迹法在实际运用中更适用于全球、国家层次的评估,难以推广和较好地运用至较小地域范围的评估,如“进口型”和“出口型”地区的生态足迹可能被低估或被高估、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生态赤字越严重,从而造成生态足迹测算模型在小区域范围内的评价失真。因此,如何提取和分析生态足迹账户中背后所包含的大量信息、以及需要结合哪些测度指标修正生态足迹测算模型运用于小区域尺度,更好地为战略环境评价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进展,通过对国内外生态足迹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了生态足迹模型在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目标生态足迹约束机制的生态足迹模型在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流程;以2000-2010年间上海市生态足迹与相关影响指标为数据源,基于SPSS统计软件通过相关性分析识别生态足迹模型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生态足迹与其影响因子的预测模型;并基于相关性研究选取能源、技术与贸易关键性指标、重新构建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运用该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例,对其进行现状评价、零方案评价和规划影响评价等实例研究和替代方案的情景模拟,并提出减少上海市生态足迹的措施,以此完善和优化规划方案。该实证研究表明: (1)生态足迹的现状:上海市2010年生态足迹为38794763.86公顷,生态承载力为2110748.642公顷,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18倍之多;人均化石能源用地所占比例最大、占80%以上,其次是耕地、水域、草地,建筑用地、林地占比例很小。 (2)基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现状评价:根据上海市200-2010年生态足迹与各影响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选择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比例和出口总额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E、S、T三个关键性指标建立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测算模型,并基于该改进模型测算上海市2010年总生态足迹为788.81万公顷,人均生态足迹为0.55852公顷/人,能源、科技和贸易影响因子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879、0.629、0.368,即出口贸易对削减生态足迹的影响最大。 (3)生态承载力的现状:2010年上海的生态承载力仅为2110748.642公顷,其构成中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分别占53.25%、1.53%、2.37%和56.49%;能源是构成上海生态赤字的最主要部分且逐年呈递增的趋势,其次是水域和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呈现生态盈余的态势,不过盈余量逐年减少。 (4)零方案评价:规划年末2015年上海市生态赤字为4335.21万公顷,人均生态赤字为2.9304公顷,人,基于改进模型的生态赤字为715.78万公顷,人均生态赤字为0.4838公顷/人,以此作为规划的背景值,规划的实施不应该加剧区域内的生态赤字。 (5)规划影响评价:基于传统测算模型2015年规划年末的生态足迹为4030.03万公顷,高于2010年的3879.48万公顷;基于改进后的测算模型2015年规划年末的生态足迹为643.99万公顷,反而低于2010年的788.81万公顷,这是由于能源、科技和贸易影响因子对生态足迹的削减程度分别为0.859、0.667、0.279,较2010年这三者的修正因子有所减小,说明其对生态足迹的削减程度大。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测算模型较传统生态足迹测算模型更能真实地反映规划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程度,且能定量地分析能源、科技和贸易三大影响因子对削减生态足迹程度的变化,为基于生态足迹定量化约束机制下的规划目标的修定提供依据。 (6)替代方案的情景模拟和选择:为了进一步减少生态足迹,规划可调整农业总产值、贸易进口额、单位产值能耗(E)、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S)和出口总额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T)的规划目标,从而实现贸易进出口的合理化、能源利用效益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情景分析表明,最优方案为农业总产值增加10%、进口额减少5%、EF为386516万公顷,T为71.63,S为3.5,E降低20%,EF’为599.47万公顷。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史志娟,袁九毅;浅谈甘肃省西部开发战略环境评价[J];甘肃科技;2004年09期
2 简敏菲,余厚平,游海;我国建立战略环境评价(SEA)实施保证体系的探讨[J];江西科学;2004年04期
3 刘岩,张珞平,洪华生;以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战略环境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01年01期
4 徐鹤,白宇,朱坦,林琳,吴婧;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丰南市黄各庄镇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2期
5 车秀珍,尚金城,陈冲;城市化进程中的战略环境评价(SEA)初探[J];地理科学;2001年06期
6 李菁,马蔚纯,余琦;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体系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S2期
7 闫育梅;战略环境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新方向[J];环境保护;2000年11期
8 徐鹤,朱坦,戴树桂;战略环境评价的发展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9年08期
9 徐鹤,朱坦,梁丹;战略环境评价方法学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06期
10 石晓枫,许一婷,戴李宗;战略环境评价体系和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11 李书绅,陈晓秋,刘予宇;SEA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环境科学;1998年S1期
12 鞠美庭,朱坦,徐鹤,宋铁栋;战略环境评价的发展以及适合中国的管理程序和技术路线探讨[J];环境保护;2003年05期
13 赵大传 ,袁学良;战略环境评价研究[J];山东环境;2003年06期
14 任丽军,袁学良;山东省电力发展SEA指标体系的建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15 熊焰;;“超载”的地球[J];中国中小企业;2010年02期
16 彭应登,王华东;战略环境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1995年06期
17 舒军龙,童美萍;论战略环境评价在中国的有效实施[J];环境科学动态;2001年04期
18 车秀珍,尚金城;城市化进程中战略环境评价的生态学理论基础[J];云南环境科学;2001年03期
19 吉正元,靳澍清;城市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价[J];云南环境科学;2001年S1期
20 史其信,李瑞敏;交通运输战略环境评价应用的探讨[J];广西交通科技;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巧丽;周宝同;曹雪梅;;重庆市生态足迹的历时性分析与战略调整思路[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2 魏涛;;公路物流园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周敬宣;宇鹏;;对区域国民经济和发展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的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王晶;赵锦霞;刘大海;吴桑云;;基于生态足迹的海岛旅游承载力模型及祥云岛实证分析[A];2010年海岛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楠;徐建玲;;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探讨(英文)[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冯民;顾晓薇;王青;景盯;严欢欢;;沈阳市1993—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陈冲;;交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支撑理论与方法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黄海;;基于生态足迹的重庆市合川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伟杰;基于GIS和生态足迹方法的东北亚地区生态安全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4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5 谢鸿宇;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李湘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蔺海明;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和环境资产负债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9 胡世辉;工布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10 马蒂丽;区域土地利用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2 袁文博;基于生态足迹的南宁市生态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0年
3 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洪谦;生态经济视角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生态足迹在广东省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0年
5 陈余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福建省林业生态足迹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黄凤华;能值生态足迹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杜红梅;唐山市生态足迹测度及动态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8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丹;湖南省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动态测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李艳娟;济南市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与水环境压力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宏 李娜;如何进行战略环境评价[N];中国环境报;2002年
2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3 环境工程学专家 沈阳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铁珩;你的生态足迹有多大[N];光明日报;2010年
4 实习记者 任敏;北京人均生态足迹最高[N];北京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赵晓展;人类生态耗竭已超五成 中国生态足迹量全球第二[N];工人日报;2010年
6 ;推进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记者 任荃;支撑现有生活需1.5个地球[N];文汇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9 李利锋 徐彬;生态足迹列出大脚黑名单[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邓飞;1.2个地球才能维系中国式生存[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