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变研究
【摘要】:黄河最显著的特征是水少沙多,而由大量流域来沙所形成的黄河三角洲处于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多方面的动力条件相互作用十分强烈,因而泥沙在大量沉积的同时也不断向海扩散输运,三角洲既是流域入海物质的“汇”,又是入海物质向渤海扩散的“源”。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来水来沙减少,三角洲地区的沉积动力和地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海岸演变由以河流作用为主转变为以海洋作用为主,局部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后退。本文收集了黄河水下三角洲大范围的表层沉积物数据以及实测柱状样数据,以短时间尺度与长时间尺度相结合的视角,从动力地貌以及沉积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粒径趋势计算以及GS+、Surfer、和ArcGIS等技术手段,系统地对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特征和三角洲环境演变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该区域的沉积层序。
运用地统计方法可以从宏观上定量地分析近岸表层沉积物的空间变异特征,有效地在空间变异格局与沉积环境条件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以有利于从不同的尺度来理解和分析近岸的动力沉积过程。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受地形条件及波浪潮流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滨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的砂和粘土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各组分的水力学特性差异及其空间变异主要控制因素的差异使得三者的各向同性变异尺度约为20-60km之间,并以E90°和S180°两组相互垂直方向上的差异更为明显。
以地统计方法为基础讨论粒径趋势分析的特征距离,以期提高这一研究手段的合理性。粒径趋势分析显示了三角洲滨海区存在两个明显的沉积物汇聚中心,即三角洲以北的湾湾沟口和现行口门附近区域。同时,对比2000年和2007年的计算结果可知现行河口外的沉积中心有南移的趋势。根据2000年的粒径趋势结果可知,整个三角洲东部的沉积物输运趋势均指向2007年实测粒径数据所显示的细颗粒沉积区。
在粒径趋势分析中,通过计算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地统计学变程值可以有效地确定特征距离。在多组变程值的选择中,以不同插值间距下各变程值标准差最小的那一参数的平均变程值作为特征距离为最优。可以确保最终选定的特征距离尽可能地不受插值间距的影响且更好地代表沉积物样本间的空间自相关性。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表层沉积物类型共有6种,分别是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砂质泥、粉砂和粘土。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的整体分布趋势和中值粒径平面分布的总体特征均为由陆向海逐渐变细。分选系数的整体偏高充分反映了研究区内动力条件的复杂性。
根据钻孔YDZ1、YDZ2和YDZ3的沉积物粒度参数及其变化特征和测年数据,推断黄河三角洲的沉积相序自上而下经历了泛滥平原相-河流相-三角洲前缘相-浅海相-潮坪相-河流相。Flemming三角图从侧面证明研究区沉积动力环境经历了强(陆相)-弱(海相)-强(陆相)的演变过程。
|
|
|
|
1 |
梁娟;李春初;王世俊;;珠江磨刀门河口底质沉积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J];海洋通报;2006年05期 |
2 |
赵希涛;;中国贝壳堤发育及其对海岸线变迁的反映[J];地理科学;1986年04期 |
3 |
何宝珍,晁吉祥;西北地区石炭纪古地理轮廓及沉积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2年02期 |
4 |
赵江天,杨逢清;甘肃夏河麻隆沟二叠纪毛毛隆组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J];沉积学报;1992年01期 |
5 |
鲍永恩,黄水光;辽河口海口沉积特征及潮滩动态预测[J];沉积学报;1993年02期 |
6 |
孙少华,张琴华,秦清香,魏洲龄;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类型及其沉积特征[J];地质论评;1994年01期 |
7 |
王嘹亮;易海;姚永坚;冯志强;金华锋;陈强;;南黄海海域晚古生代一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J];南海地质研究;2002年00期 |
8 |
赵宝光;云南西部新生代盆地沉积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J];四川地质学报;2003年04期 |
9 |
赵宝光,陈友良,姚毅峰,陈志国,杜小林;滇西新生代盆地沉积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J];铀矿地质;2003年06期 |
10 |
陈文华,彭和清;江西晚三叠世安源煤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4期 |
11 |
朱筱敏,张强,吕雪雁,孙超;塔里木盆地塔北与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段沉积特征对比[J];中国地质;2005年04期 |
12 |
张成;李春柏;楚美娟;史淑玲;;乌尔逊凹陷下白垩统高频层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J];沉积学报;2005年04期 |
13 |
王树寅;;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气田沉积特征测井分析[J];测井技术;2006年02期 |
14 |
苏瑞其;;浅析福建省天湖山煤田德化煤矿区的找煤方向[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5期 |
15 |
李晓晖;;井网加密前后储层特征分析及方法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8期 |
16 |
袁辉亚;;陕渑煤田二叠系下统山西组沉积环境浅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17 |
李洁;陈洪德;侯中健;向芳;陈安清;;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下石盒子组盒8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8年01期 |
18 |
张艳平;任利剑;胥中义;杨国栋;康志华;郝振江;;川东北普光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7期 |
19 |
彭学红;何贞铭;;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6期 |
20 |
陈桂珍;郭亚静;于在春;;铁法-昌图凹陷地质特征及找煤前景[J];煤炭技术;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