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时期中美财经媒体意见性信息的构架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时期《中国证券报》和《华尔街日报》的意见性信息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展开对媒体构架问题的研究。
本文选取的构架议题是2007年开始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据股指走势,本研究为这次金融危机的发展划分了七个时间阶段;根据危机的生命周期理论,本研究将这七个阶段分为了四个时期:潜伏期、爆发期、处理期和解决期。这为本研究提供了时间维度。
本文选取中国的《中国证券报》和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的意见性信息为文本内容。“意见性信息”在本文中指广义的评论,包括狭义的评论(社论、评论专栏、读者来信)和报纸上其他内容中的意见。因此,本研究编写了两张编码表,分别对主要评论和其他内容的主要意见进行编码,其中,“主要”指文本内容与金融危机相关。金融危机对中国和美国的影响不同,两国媒体对金融危机的构架也不同,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空间维度。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其变量设计的依据来自框架理论提出的构架分析方法,分别是三层构架理论和构架的核心任务理论。“构架”和“框架”在本研究中都指向英语中的frame一词,frame可做动词、亦可做名词,本研究分别用“构架”和“框架”指代以示区别。
本研究使用的另两个构架分析的方法是署名矩阵分析和共词分析。署名矩阵分析帮助我们以“媒体包裹”的方法了解议题的核心组织概念,共词分析在传统的构架分析中常用,是一种在文本中数关键词的方法。另外,对版面元素的观察,为上述三种分析提供基本数据。
这样的研究设计,目的是为了回答两报如何构架金融危机、构架了怎样的金融危机,以及为何如此构架金融危机这三个问题。最后,本文得到这样的推论:媒体构架事件时,在时间的维度上具有“先锋的迟滞”,在空间的维度上具有“冷漠的关照”这两个特征。前者指媒体拥有设置议程的能力,并聚集精英话语,但构架多滞后于事件的发生,对事件发展趋势的判断流于保守;后者指媒体虽看起来充满新闻理想,对事件进行了充分的诊断、预测和动机性构架,但细观数据,可以发现他们对事件的关照存在冷漠的偏爱和严格的禁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206-F;F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