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机制及其个体差异的研究——发展的视角
【摘要】: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学习现象,两者缺—不可。然而,停留在传统范围内的内隐学习研究,往往只作横断面和静止的描述。研究者们孜孜于内隐认知表面特征的描述与探讨,却几乎忘记了对这个领域进行发掘的本来目的。学习作为有机体的一种适应机能,它的发展存在着连续性。从种系发展的角度看,无意识的认知活动更为古老,也更为基础:从个体发生的角度看,自觉的、意识的认知活动相对出现较晚。因此,我们在考察内隐学习时,不应将它与外显学习割裂开来分别加以探讨,而应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机能连续性。
本研究从有机体的适应机能出发,区分了广义的和狭义的内隐学习,构建了内隐学习机制的多水平动态观,指出应该从认知发展的角度重新对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加以整合,强调个体对中枢能量的支配和利用能力在内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摆脱了以往研究只对内隐学习作静态分析和描述的局限性,而且为人类掌控内隐学习找到了出路,也对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新的解释。内隐学习研究以此观点为对象定能开辟一块崭新的领域。
第一章介绍了内隐学习的实质,回顾了研究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指出内隐学习研究的兴起离不开近年来人们对无意识认知功能的关注,并总结了几种常用研究范式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时存在的问题和争论,指出内隐学习研究可借鉴内隐记忆领域发展较成熟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过程分离法。
针对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序列学习实验范式,第二章从神经心理学、神经影像学两个方面阐述了内隐序列学习的脑神经机制,并回顾了其表征机制和加工自动化方面的行为研究,尤其提到次级任务对加工自动化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首先介绍了Karmiloff-Smith提出的儿童知识表征的发展机制,以及Arthur S.Reber主张的内隐学习的生物进化论思想。受其启发,构建了一个多水平觉察状态、多水平表征机制、多水平能量需求的内隐学习机制动态观。其中,各水平之间通过“表征重述”进行过渡。文章区分出两种表征重述:外源
性的和内源性的,两者的共同特征是内部驱动。内部驱动的表征重述需要中枢
能量,这是导致内隐学习对中枢能量的需求呈多个水平的主要原因。另外,表
征重述遵循“最优级编码”原则。文章还根据多水平动态观,在一定范围内得
出了有关内隐学习个体差异的推论。第三章的最后一部分首次提出.通过考察
内隐学习的年龄发展效应来推测内隐学习是否涉及有年龄差异的加工机制,这
构成了本实验的主要研究逻辑。
第四章是本研究的实证部分,为内隐学习多水平动态观提供了初步的实证
依据。前三个实验采用序列学习法,考察了内隐序列学习的表征机制,并“层
层剥笋”,先后否定了次级任务抑制学习表达、占用短时记忆容量和干扰归组过
程的观点,最后确定了注意在内隐学习中的作用。尤其实验一采用了由潜在规
律决定表面序列位置特征的学习材料。引入了“最优级编码”原则来解释内隐
学习的表征特点:实验三首次探讨了通过不同感觉通道呈现的次级任务对内除
序列学习的影响,从而获得了有突破性价值的结果。另外,三个实验以考察内
隐学习的年龄效应为主线,逐层进行会聚操作,研究显示表征机制和注意的作
用可能呈多水平状态。后两个实验在国内首次采用非显著协变关系学习法探讨
了刺激特征、学习次数和成就动机等因素对内隐学习的影响。实验结果与序列
学习研究得出的内隐学习内部机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关于内隐学习
的个体差异,五个实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内除学习有年龄差异,但不象外显
学习那么容易显现,当学习情境或学习任务负担较重的时候,学习的年龄差异
常常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另外,内隐学习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第五章纵观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指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
价值,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将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
|
|
|
|
1 |
徐大真;人工语法中的内隐学习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4期 |
2 |
张卫;序列位置内隐学习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2000年04期 |
3 |
任杰,章建成,杨烨,金亚虹,朱骎,李年红;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与分心练习——对应激的抵御[J];体育科学;2001年03期 |
4 |
杨卫星;意识在内隐学习及迁移中的作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
5 |
张卫;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
6 |
郭秀艳,杨治良;内隐学习的研究历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
7 |
郭秀艳,崔光成;内隐学习本质特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1期 |
8 |
邵志芳,陆峥;复杂规则内隐学习机制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3期 |
9 |
何曾豪,秦启庚,郭秀艳;内隐学习在教学上的应用[J];心理科学;2002年04期 |
10 |
张卫,莫雷,许尚侠,王穗苹;不同负载条件对序列位置内隐学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年05期 |
11 |
钟富坤,光少英;内隐学习研究述评[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
12 |
林颖,周颖;注意和学习长度影响非显著协变关系内隐学习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
13 |
付秋芳,刘永芳;内隐学习潜在机制研究的某些新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
14 |
黄艳华,王大伟;一种全新取向的学习模式——内隐学习[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15 |
郭秀艳;内隐学习对技能类教学的启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1期 |
16 |
郭秀艳;试析内隐学习的材料敏感性[J];心理学探新;2004年01期 |
17 |
郭秀艳;内隐学习研究方法述评[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
18 |
张建玲,毛晋平;内隐学习的研究综述[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19 |
邵志芳,陆峥;重新审视内隐学习人工语法范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
20 |
周海燕,陶沙,周爱保;内隐学习的心理机制初探[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