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

朱益明  
【摘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水平”是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的要求。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文献的分析和个人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从教师培训历史、教师教育理论发展和当今国际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出发,以终身教育和以教师为本思想为指导,在教育学角度的视野下,就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论述了以下一些主要思想。 Ⅰ 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 首先,明确教师培训的目标是促进教师发展,而不完全是政治或者政策的需要。只有体现以教师个体发展为本的教师培训,才能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和寻求自我发展的职业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 其次,在教师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培训的任务是解决教师自身的问题。由此,才能避免外在灌输式的培训现象,才能使教师开展反思成为可能,才能实现培训与中小学教师及其教育教学的密切联系。 第三,教师培训的教学要为中小学教学提供示范。中小学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要观察、体验和感受教育新理念所展示的真实教学过程。这种真实的教学过程是培训者与参加者在培训活动中互动而产生,它需要有来自教师实践的真实案例,需要增加教师的实践学习。 第四,教师培训中必须倡导平等、合作与分享的人际关系,包括培训者与参加者以及参加者之间,体现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交往的本质要求,体现教师培训中教学决策的民主和科学,以及营造教师培训的人文氛围。 第五,教师培训是一个困难而长期的过程,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能力有很明显的变化。明确这一点,有助于系统而整体地设计教师培训,包括考虑如何建立新教师培训与在职教师培训相衔接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 n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在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以及目前新课 程的框架下,中小学教师应该在参加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 位。这种主体地位在培训过程中有三方面的明显体现,即“教学者”、 “学习者”和“资源者”。教师培训者要认识到这三种角色的特殊性, 由此理解它们对培训的实践要求。 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体现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地位,并不是一件很容 易的事情,目前还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包括来自培训观与培训 制度、培训模式与培训机构能力以及中小学教师本身,对这些必须有 清醒的认识。 nl教师培训的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从有效教学和教学对话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教 师培训中教学问题的分析,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论为参照,教师培 切l的教学目标是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由此,需要对教师培训的内容、 形式和过程等诸方面予以重新认识,包括树立中小学教师是培训主体 的思想、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以教师发展的观 点系统而综合设计教师培训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更多依赖于教师的 反思与研究以及使评价成为教师培训教学的重要环节。 (2)教学内容:目前统一的教师培训内容要求规范着教师培训的 实践,这对于开展大范围的各类培训尤其是全员教师培训是有意义 的。但是这种政策在本质上制约着教师培训的发展,影响着教师培训 的创新。教师培训教学内容的架构需要考虑:对内容有新的认识;必 须提供教师真正需要的学习内容,而不是外部强加或者理论设定的内 容;开展有效的需求评估。 (3)教学策略:反思、研究与参与是教师培训中的主要教学策略。 要认识到有效的教师反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正确理解反思的 含义,创设安全的、平等的反思氛围,注重独立与合作的结合,注重 反思的后续效应,而且教师培训本身要实现反思教学。教师培训要为 教师提供关于研究与开展研究的支持,将研究整合于整个教师培训的 过程之中,使研究成为教师培训的有机组成。参与是教与学的分担、 是双向的、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参与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是 全体的、是全过程的。此外,参与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IV教师培训教育学的政策意义 (l)建立教师的学习文化。教师发展依赖于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 和教师团体中的学习文化。教师的学习意味着教师群体中学习文化的 建构和发展,涉及教师的学习精神、态度、方法和行为,而且在本质 是合作的、共同的、探究的、自发与自主的学习行动。教师培训必须 支持教师学习,要努力实现教师培训与教师学习之间的互动。 (2)强调以校为本的培训模式。以校为本,能够使教师培训面向 教师实践的真实情境,促进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与发展,突 出了教师与学校的发展,体现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促进教师培训的开 放与创新。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并不排斥与其他培训模式的结合, 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不等同于教师全员培训。 (3)使技术成为促进培训发展的新支柱。通过技术使教师发展中 所需要的合作、分享、反思有更好的基础条件。在开展广泛的教师信 息技术培训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教师培训中,将信息 技术、课程及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等联系起来,使技术服务于教 师课堂教学的改进。加强教师培训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信息化环境、 信息化体系、信息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薛爱月;;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J];法制与社会;2008年26期
2 周洁;叶彬;;论反思性教学与英语师范生的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邓惠明;;教师发展视角的高师新教师教学有效性探索[J];黑河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新世纪的教学效能及教师发展——教师教育国际学术会议即将召开[J];中国特殊教育;1998年04期
5 董丽娜;陈海兵;;高校教师教育合作化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09期
6 曲铁华,李娟;教师教育制度创新探微[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09期
7 刘彭芝;;促进教师发展 迎接时代挑战——关于中学教师发展的新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01期
8 肖茜尹;;外语教师“情、知、智”三维知识结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饶从满;张贵新;;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10 孙迎晖;邵红香;;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5年06期
11 ;“有效研修和教师发展”研讨会暨湖北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学术年会[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12期
12 陈红琴;;我院外语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3 张贵新,饶从满;关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04期
14 郑连成;;以服务推动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年04期
15 李善敏;;校长应当成为“教师教育者”[J];教书育人;2007年17期
16 沈祖芸;;教师教育:在硬制度与软文化中行进[J];上海教育;2007年01期
17 保尔·莱斯塔;翁朱华;;电子学习时代的教师教育[J];开放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18 任会兵;专业化发展与中国教师教育改革[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9 杨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叙事[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5期
20 杨跃;;关注教师职业自我认同的教师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彩芹;;《搞好教师培训 促进教师发展》课题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2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开创我市教师教育工作的新局面[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3 龚志武;;教师教育空间模式的转型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4 吕春菊;薛瑞香;;爱的真诚中[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夏国良;;“开放 自主 相融”——萧山中学教师发展制度解析[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6 郑国庆;;教师教育,地方师范院校面临全新的挑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7 冯罗;;促进教师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8 范多红;;浅谈如何构建和谐校园[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9 夏俊;;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历史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姚建国;;立足国情 放眼未来 尽快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教育制度[A];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黎志华;教师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腾飞;社会变革背景下南非的教师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苗学杰;融合的教师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曾能建;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萍;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于维涛;县域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叶小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李青霞;高职教师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平;美国教师联盟之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文伟;社会建构主义观照下的EFL教师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李艳;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教师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4 魏良庭;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自我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文姝;地市教师培训机构功能的有效发挥[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伍叶琴;基于SECI理论模型的分层校本培训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朱斌谊;通过教师职业认同促进教师发展[D];西南大学;2006年
8 单士保;民办学校教师发展的途径探索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菊华;贫困农村地区校本教师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阮阳;生态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教师教育[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马朝宏;老师的希望在老师的老师那里[N];中国教师报;2003年
3 张丹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名师工作室: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马朝宏;老师的希望 在老师的老师那里[N];中国教师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苏婷;课程改革声声呼唤 教师教育步步跟进[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张艳敏;教师发展是学生成功的基石[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黄巧娣;乐山电大:为教师发展提供“营养大餐”[N];乐山日报;2009年
8 朱娟清 俞春明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梅里小学;走教师发展合作社之路[N];中国教师报;2009年
9 本文整理 任生心;教师教育亟待加强[N];光明日报;2005年
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高校教师发展[N];广西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