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回眸:建国后我国普通中学课程探索的足迹
【摘要】:是否可以这样发问:我们新中国的普通中学的课程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要这样编制?课程改革的历史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改革?其实,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问题:一是,新中国的普通中学课程发展史是怎样的?二是,在课程设置上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又是什么?
本论文共分为三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前两章是对建国以来中学课程发展史的历史梳理,后一章是对中学课程基本问题的历史考察。在课程发展史的考察中,由于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之后中学课程的设置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表现特征,前者是突变式的革命,后者是渐进式的改良,所以,以改革开放为分界,把改革开放前的课程史划分为模仿、探索和歧路三个发展阶段,把改革开放后的课程史以课程的恢复、问题和新的探索与改革为思路进行考察。同时,在对课程发展史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从课程社会学的视角对课程演变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原因进行探讨,以揭示课程发展的历史逻辑。第三章从课程设置问题的角度,对长期困扰我国中学课程设计的“相对课程”问题进行考究,分析了片面与对立的课程设置思想的局限与危害,进而从科学课程构建的角度提出树立整合思维课程观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