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摘要】: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正将我们带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全球范围浮现的是一种信息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新社会。借助于世界范围的人口、商品以及符号流动的基础设施,人类的全球交往能力急速扩张。尤其是伴随着1990年代以来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很多人开始谈论“距离的死亡”,全球数字网络的浮现似乎正在终结地理的限制。显然,这种“无空间性”的推断过于简单和粗糙,它也正在遭到愈来愈多学者的批判。然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的确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同时它也在重构全球的物理和虚拟空间结构形式。我们相信,在这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中,新的社会—空间复合体正在建构之中。同时,这些变革也在推动一个新的学科研究领域(互联网地理学)的快速兴起。
事实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过程具有显著的空间确定性,其结果呈现出特有的地理模式。尽管这两大历史趋势也的确正在影响乡村地区,但是全球的技术力量主要还是作用在城市之上,尤其是大都市区。因此,有关互联网和网络空间的地理学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城市研究领域。但是,目前绝大多数文献均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为研究对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还没有此类研究。本论文试图弥补这种差距,为中国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网络空间的优化,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论文以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互联网城市的发展经验,结合当前中国城市和技术发展新动态,从空间维度研究互联网的地理学理论和分析网络空间的组织特征。本研究是为理解互联网城市的崛起过程所作的一次创新尝试,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1) 在西方学者的相关文献基础上,指出互联网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并整理了这个新兴学科领域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2) 全面探讨互联网的空间内涵,梳理研究网络空间的理论脉络,提出了网络空间是被生产和消费的观点,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概念性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3) 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本文构建了一套研究互联网空间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且这些方法具有比较好的通用性,为今后的持续研究以及其它地区的比较分析奠定了基础;
(4) 首次研究基于互联网的中国城市体系,并使其可视化(城市网络的拓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