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物材料紫外屏蔽性能评估方法的新探索
【摘要】:近年来,由于森林破坏、环境污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剧增,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严重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的强度日益增加,导致各种日光性皮肤病患者人数显著增长。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波紫外线UVB对人体影响很大,主要作用是红斑作用,是引起皮肤癌、白内障、免疫系统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长波紫外线UVA的生物作用很弱,主要是色素沉着作用。最近有研究发现人体产生皮肤癌是在太阳光全波段范围内曝晒的结果,而选择包括UVA和UVB在内的防晒剂能提供最好的防护。
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锌等多种纳米氧化物与传统的有机紫外吸收剂相比,对UVA和UVB都具有良好的紫外线屏蔽能力,而且具有无毒、无味、热稳定性好、不分解、不挥发、容易着色等优点,为此逐渐替代了传统紫外吸收剂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UVB波段防晒剂的紫外屏蔽效果可按照太阳防护因子(SPF)数值来评价,但建立UVA的SPF测量方法是很难的。对于纳米氧化物材料紫外屏蔽性能的评估方面,至今还没有完备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及统一的评价标准。纳米行业的发展和化妆品产业的需求,都要求我们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与评估标准,开发简便的评估仪器,用于纳米氧化物材料对全波段紫外线的屏蔽性能的评估。
本论文从纳米氧化物材料紫外屏蔽的原理出发,借助生物学的手段建立了不同的微生物学方法用于对纳米氧化物材料在广谱范围内其紫外屏蔽性能的评价,此外,还本着更加高效准确地评估纳米氧化物材料紫外屏蔽性能的目的,对流动注射电化学检测法在纳米氧化物材料紫外屏蔽性能评估上的应用作了初步的研究。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将对紫外线的危害、紫外屏蔽剂的分类、纳米氧化物紫外屏蔽的基本原理等方面做一综述。
|
|
|
|
1 |
武兵,林健;微波加热技术在无机材料研究中的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2004年04期 |
2 |
吕彦杰;纳米材料市场潜力巨大[J];国际化工信息;2002年12期 |
3 |
刘晶晶;张逢星;李珺;;无机纳米氧化物的表面修饰与改性[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4 |
刘铃声;邢全生;谢丽英;熊晓柏;刘滟杰;曹鸿璋;;干燥技术在制备纳米氧化物中的应用[J];稀土;2009年02期 |
5 |
李广社;李莉萍;郑菁;;纳米氧化物功能化中的缺位化学[J];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07期 |
6 |
;P_(204)溶媒萃取法从钛材硝氟酸酸洗废液中回收硝氟酸和二氧化钛[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79年06期 |
7 |
印德俊;酸不溶炉渣中总铁、氧化锰、二氧化钛量的比色测定[J];分析试验室;1985年10期 |
8 |
苏威;;美国杜邦公司在台湾建二氧化钛厂[J];无机盐工业;1986年05期 |
9 |
陈丽珍;;杜邦公司和国家铅业公司将建设二氧化钛工厂[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88年12期 |
10 |
张玉芝;吕新华;;粘土中二氧化钛的快速测定[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
11 |
姚光辉,李春忠,胡黎明;TiCl_4-O_2-H_2O体系化学气相淀积TiO_2超细粒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
12 |
张平;;英美合资生产二氧化钛[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93年05期 |
13 |
沈耀春,王林,陆祖宏,韦钰,周庆复,毛海舫,许慧君;卟啉/二氧化钛多孔电极的光电转换效应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5年01期 |
14 |
张天永,李祥忠,赵进才;国产二氧化钛在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中的应用[J];催化学报;1999年03期 |
15 |
;日本用二氧化钛分解二噁英[J];化工时刊;2000年05期 |
16 |
武荣国,司民真;二氧化钛光催化及其在废水有机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展望[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
17 |
周晓谦,周文淮;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催化特性及应用进展[J];辽宁化工;2002年10期 |
18 |
简丽,张前程;钴掺杂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年S1期 |
19 |
国伟林,王西奎;二氧化钛/微球光催化剂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与性能研究[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4年02期 |
20 |
于延芬,郑粟,柴立元,彭兵;二氧化钛载银抗菌剂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