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出现新的发展走势: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随着市场力量的增强,国家在教育服务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逐步由“国家支配模式”向“国家监督模式”转变。
赞成教育市场化的论者通常认为,市场运作可以解决高等教育的财政困境,增强教育制度的灵活性、自主性、多样性,提高学校办学的责任意识和效率。但杰夫.惠迪等指出,市场导向的教育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具有诸多优点,但它带给教育的更多的是负面效应。尤其加重了社会不公证,扩大了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界限。
在国内,1978年的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入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结构、经济体制的转型引发高等教育办学、招生、收费、投资、管理、就业体制的转变。由于政府经费减少、院校创收、强调效益、有钱的客户得到更大好处等市场化特征的存在,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本研究选用整体透视和变量分析的方式发现,改革开放后,虽然直观上高等教育机会不断增多,但实际上高等教育机会却呈现复杂的变化:
高等教育机会虽然从绝对值上看增加了,但相对值反而在不断减少。同时,衡量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同变量之发展趋向并不一致,有的差距在扩大,但有的差距却在缩小。高等教育的性别差异、地区差异总体在不断改善,但城乡入学机会由于高校投资体制转型差距却在不断扩大。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市场化的并行,既使高等教育机会在某些方面取得改善,又导致新问题的出现及恶化。对此本文认为,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需重新定位“政府—大学—市场”的关系,实行“民主的市场化”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