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碳库特征
【摘要】:
本文以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栲树群落)为参照,对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与栲树群落的差异,分别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总有机碳库特征,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土壤微生物量碳库特征,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库特征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旨在对天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
(1)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导致了土壤氮库含量的显著下降(P<0.001);土壤C/N(P<0.001)的显著增加;土壤容重的显著增加(P<0.001);土壤碳库含量的显著下降(P<0.001)。
(2)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土壤可矿化碳含量的显著下降(P<0.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可矿化碳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栲树林,木荷林,灌丛,茶园,毛竹林,马尾松林,金钱松林,杉木林,裸地。土地利用类型也对土壤可矿化碳/总碳产生了显著影响(P<0.001)。
(3)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显著下降(P<0.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栲树林,木荷林,灌丛,茶园,马尾松林,杉木林,金钱松林,毛竹林,裸地。土地利用类型也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总碳库的百分比产生了显著影响(P<0.001)。
(4)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显著下降(P<0.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栲树林,木荷林,灌丛,金钱松林,茶园,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裸地。土地利用类型也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总碳的百分比产生了显著影响(P<0.001)。
(5)本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总有机碳之间的正相关系数最高,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总碳则与总有机碳之间的负相关系数最高。这一结果说明,对于因为土地利用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的变化,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总碳敏感度较高,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
(6)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土壤可矿化碳与土壤微生物量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可矿化碳与可溶性有机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7)通过对土壤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分别与土壤C/N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C/N负相关系数最高。
(8)在土地利用改变的过程中,随着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下降,土壤微生物量碳的下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下降,土壤总有机碳库也发生了显著的下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库特征大概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栲树林,木荷林,灌丛,然后为人工林,马尾松林,最低为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