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跨湖桥新石器文化遗址兴衰—全新世海平面波动的响应
【摘要】:
作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跨湖桥遗址的年代比闻名于世的河姆渡遗址还早1000年,文化面貌独树一帜,不同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原有的其他考古学文化,是一种新的发现。它将新石器文化又推前了1000年。遗址内涵丰富,特征明确,整体性强。从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角度、探讨整个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规律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并需提供有力的证据,始终是国内外环境考古学关注的重点科学问题。因此对本区遗址和古代文化的发展进行环境考古学研究就显得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它将在对今后本地区文化的发展逐渐显示出十分重要的史鉴意义。本文采用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借用地理学和考古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成果,来探讨跨湖桥遗址文化兴衰的原因,并结合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建立早、中期全新世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海平面波动曲线,并探讨海平面波动对跨湖桥遗址的影响。
跨湖桥遗址位于杭州湾南部-萧山中南部的湘湖之滨,地面海拔为4米;遗址采样的剖面厚为204厘米(从88-292厘米),按岩性自上而下分为6层(文化层在第五层,198-240厘米)。整个剖面的沉积物都很细,63gm的沉积物占97%以上,且从上至下沉积物的颗粒大致上有变细的趋势。文化层的平均粒度最粗。在文化层的上、中、下三层分别取了三个样品,送至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测试,获得的C-14测年数据为:6710+,6805±35,6870±10,证实了跨湖桥文化遗址是距今约800年前的遗址。有孔虫分析表明在文化层以上的地层中(88~198厘米)发现了大量的有孔虫,文化层以及下部地层(240~292厘米)中不含任何有孔虫。整个剖面的磁化率比较低:x随着深度的增加,大致上呈减小的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垂向波动(6×10-8m3kg-1~14×10-8m3 kg-1)。
有孔虫分析表明跨湖桥遗址的变迁与全新世海平面上升关系密切。这与前人建立的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兴衰与全新世海平面波动关系基本一致。本文利用跨湖桥遗址、前期工作搜集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70多个遗址建立了早、中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波动曲线;自8000aB.P.到3200aB.P.之间相对海平面是在不断上升的,到3200aB.P.时,相对海平面不断接近现今海平面。因此本文认为全新世自8000aB.P.到3200aB.P.之间是没有高海平面存在的,海平面在-4-0米之间不断波动,且不断接近现今海平面的过程。在跨湖桥遗址文化层的下部及文化层(198-292厘米),没有发现任何有孔虫,仅发现一些淡水类的硅藻,没有受到海水入侵,说明了8000aB.P.时,海平面还没有达到距今海平面-2.4米(跨湖桥文化层底部);可以推出当时该地区处于地形沼泽或是淡水湖泊的环境,淡水资源充沛,为跨湖桥遗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磁化率较低,说明当时是暖湿的环境,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本区先辈在这种气候环境的影响下,加上河口海岸充沛的淡水资源,三角洲肥沃的土壤,吸引着他们不断由西部山地迁移到山脚和三角洲平原,从事农业和渔业,从而开始了定居生活。文化大概延续了1000年左右,人们在该地区耕作、发展。距今约7000aB.P.左右,跨湖桥地区海平面位于现今-2米以下的位置。在文化层的上部(88-198厘米),大量有孔虫出现,此外还发现了大量咸水环境的硅藻,所以可能是河口外强大的潮汐和风暴潮作用,致使海水淹没了跨湖桥遗址,人们不得不遗弃居住点,迁移他方继续发展。磁化率稍稍变大,说明当时的温度有所下降,气候也变得略干。在距今7000-3200年前,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在海平面与气候的共同作用下,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充沛的淡水资源使得新石器文明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不断演替。
据文献报导,在杭州湾南部,浙江省境内还发现了其它年代早于跨湖桥文化(8000~7000aB.P.,杭州湾浦阳江钱塘江交汇处萧山市,海拔约4米)的遗址,它们分别是:上山(11000-9000aB.P.,浦阳江流域浦江县黄宅镇,海拔约53米),小黄山(10000~8000aB.P.,曹娥江流域嵊州市甘霖镇,海拔约10米),以及年代与跨湖桥文化相近的河姆渡遗址(7000~6000aB.P.,杭州湾口余姚市,海拔约1米),这些遗址都发现了稻作农业,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居住点是不断由山坡向河口方向迁移的。而在跨湖桥文化文明衰落之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又出现了众多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它们的文明在跨湖桥文化之后继续延续着,包括马家浜文化(7000-6000aB.P.)、崧泽文化(6000-5200aB.P.)、良渚文化(5200-4000aB.P.)及马桥文化(4000-3200aB.P.)。跨湖桥遗址在8000年前从山坡迁移到杭州湾,开始了它的文明史,经历了1000年左右,文明开始衰落,而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新石器遗址;遗址的位置也是随着不同文化的发展(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不断从内陆向海推进的。由此分析,跨湖桥遗址在新石器文化早期的浦阳江-钱塘江流域与后期太湖流域的马家浜等文化发展之前起到了关键作用,即作为前跨湖桥文化遗址与后跨湖桥文化遗址的枢纽。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878
|
|
|
|
1 |
江大勇,王新平,郝维城;浙江中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化与河姆渡古人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2 |
薛春汀;关于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沉积环境与海面变化关系的讨论[J];沉积学报;2002年01期 |
3 |
陈家其;;太湖流域南宋以来旱涝规律及其成因初探[J];地理科学;1989年01期 |
4 |
于世永,朱诚,曲维正;太湖东岸平原中全新世气候转型事件与新石器文化中断[J];地理科学;1999年06期 |
5 |
于世永,朱诚,王富葆,李弘;太湖流域全新世气候海面短期振荡事件及其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
6 |
申洪源,朱诚,贾玉连;太湖流域地貌与环境变迁对新石器文化传承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4年05期 |
7 |
朱诚,程鹏,卢春成,王文;长江三角洲及苏北沿海地区7000年以来海岸线演变规律分析[J];地理科学;1996年03期 |
8 |
吴学忠,王绍鸿,赵希涛;江苏建湖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古地理意义[J];地理科学;1996年03期 |
9 |
朱诚,于世永,张兵,赵宁羲,严苏宁,王郡玉,任黎秀;南京宝华山地区全新世沉积环境研究[J];地理科学;1997年03期 |
10 |
陈吉余
,虞志英
,恽才兴;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发育[J];地理学报;1959年03期 |
|
|
|
|
|
1 |
严文明 彭适凡;[N];中国文物报;2000年 |
2 |
赵晔 王宁远;[N];中国文物报;2001年 |
3 |
张恒 王海明 杨卫;[N];中国文物报;2005年 |
4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赵志军 赵原 刘昶 吴传仁;[N];中国文物报;2008年 |
|
|
|
|
|
1 |
严文明 彭适凡;[N];中国文物报;200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