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归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预选栖息地评估
【摘要】: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迁地保护的真正目的是在圈养种群达到一定规模后,经过野化训练,将其逐步放归野外,以减少圈养压力、增加遗传多样性和复壮野生种群,补充、支持和促进就地保护,达到长期保存该物种的目的。栖息地是野生动物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结构的优劣影响野生动物的种群发展。对预选的大熊猫潜在放归栖息地进行评估,是整个放归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放归目的,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于2004年冬——2006年春对中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多的预选放归栖息地——卧龙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历时近2年的3次野外调查,得到了如下成果和结论:
(1)总结、回顾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的研究进展,为确定栖息地评估标准提供了参考。
(2)在整个保护区有代表性地选设了5个地点、17条样线,对各种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生境因子进行了规模不等的三次全面调查(三次调查的样方数分别为189、239、94),基本摸清了影响大熊猫生存的生境因子的时空动态规律。
(3)首次基于较大规模的调查(239个大样方)计算出了大熊猫及其各种伴生动物在不同生境因子上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及各种伴生动物与大熊猫的生态位重叠指数。首次同时计算出了大熊猫及其各种伴生动物对各生境因子的选择指数。
(4)通过对2个地点18个取样点1350株冷箭竹、2个地点13个取样点174株拐棍竹、1个地点5个取样点75株华西箭竹标准竹的每株检尺,推导出了三种竹的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单株竹地上部分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及单株竹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关于竹基径和高度的一元、二元、三元回归模型。其中,二元幂函数回归模型由于综合了准确性高和操作简便的优点,因而相对来说是最优的模型。
(5)运用上述二元幂函数回归模型,结合野外调查,研究了卧龙冷箭竹、拐棍竹、华西箭竹的单位面积生物量(生物量密度),并据此估算出了整个卧龙保护区冷箭竹和拐棍竹的现存量。分析了三种竹的时空动态:空间分布具有异质性;时间上处于动态平衡。
(6)基于本研究调查的冷箭竹生物量,结合胡锦矗等(1985)报道的卧龙大熊猫的个体食物需要量,卧龙地区就食物供应而言对大熊猫的容纳量为911.205 - 1162.217只,合3.037 - 3.874只/km2,较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的数量高出数倍,因而得出“食物不构成对大熊猫生存的威胁和限制”的结论。(7)鉴于相对于核桃坪和牛头山来说,五一棚和英雄沟的竹子长势粗壮,杨春花博士论文:放归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预选栖息地评估——以卧龙为例幼竹(一年生和二年生)比例大、竹密度适中、单位面积的一年生竹生物量较高、各种地理及植被因子基本符合大熊猫的选择特点、大熊猫对各生境因子的生境选择指数较高,因此,相比较而言,五一棚-英雄沟是更优的大熊猫栖息地。邓生的竹子种类(华西箭竹)不为大熊猫选择、干扰(放牧)距离较近、有些地段乔木密度过大(最大的一个样方达357株乔木)、竞食动物种类和数量较多、距离工作地点(大熊猫研究中心)较远(约40公里),因此,本文认为,该地点暂不适合放归(宜待到将来放归技术成熟后,大规模放归的时候再考虑)。
|
|
|
|
1 |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放飞朱鹮 朱鹮野化放归在陕西首次进行[J];中国绿色画报;2007年05期 |
2 |
谭志,鲍楠,赖翼,张和民,李德生,刘成君;野外放归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3 |
伍爱华;2000元买大鲵放归大自然[J];广西林业;1994年06期 |
4 |
余瑞英;三千尾中华鲟幼鱼放归大海[J];渔业致富指南;2001年23期 |
5 |
时磊,游进;伊犁田鼠夏季生境选择的主导因子分析[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6 |
崔多英,王小明;大熊猫放归计划框架与操作程序初探[J];野生动物;2005年04期 |
7 |
金崑;廖志冬;高中信;;呼伦贝尔草原中蒙边境地带春季沙狐洞穴生境选择[J];林业科学;2006年04期 |
8 |
朱世兵;张明海;李海军;刘永军;;大兴安岭地区貂熊冬季生境选择[J];野生动物;2011年05期 |
9 |
曾天勋;陈秋捷;;五年生松阔混交林分叶面积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关系的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1990年03期 |
10 |
马克平;张悦;周瑞昌;;三江平原小叶章草地地上生物量季节性模式的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1991年02期 |
11 |
Robert Fagen;张明海;陈丽娟;;生境变化的种群效应——一种定量评价方法[J];野生动物;1991年02期 |
12 |
陶毅;;具生境选择二倍体种群在空间异质生境中遗传多态性的充分条件[J];草业学报;1993年02期 |
13 |
陈继红,祖元刚,倪红伟,王昆;松嫩草原放牧地主要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增长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14 |
杨春花;张和民;周小平;王鹏彦;王小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选择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年10期 |
15 |
滕丽微;刘振生;宋延龄;曾治高;;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野猪的生境选择[J];动物学杂志;2007年01期 |
16 |
董方勇;谢文星;谢山;梁友光;黄道明;陈文祥;胡传林;;克氏原螯虾洞穴的生态特征及其对水利工程安全影响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8年06期 |
17 |
王国良;盛亦兵;何峰;万里强;李向林;;天然羊草草地地上生物量动态研究[J];草地学报;2010年01期 |
18 |
罗旭;艾怀森;韩联宪;;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取食行为及春季取食地特征[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
19 |
张涛;周海柱;王军;娄玉杰;;山地放养大骨鸡对植被特征的影响[J];中国家禽;2010年18期 |
20 |
王梓;马履一;贾忠奎;林平;杨自立;高卫东;左海军;秦超;;1年生欧美107杨地上生物量水肥耦合效应[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