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女性困境的精神之旅
【摘要】:
写作是陈染用来梳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一条通道,就向她自己所说的:“我活着,我写作就是为了理清我那些亲爱的敌人和爱人。我要明白,但我始终不明白。”陈染的全部困惑是人,是人与人的难以沟通和相互理解,即便是亲若骨血,密如爱人、朋友,心灵的隔膜是存在彼此之间一道永难跨越的屏障,通过写作探索女性精神和情感困境的出路就成为陈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正是从陈染写作的心理动因入手,探究她在写作救赎的路上走过的艰难历程。文章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目前学术界对陈染研究的大致情况,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分析陈染写作的历史契机和内在动因。本文认为陈染的写作能在九十年代的文坛出现并占据一席重要之地,是九十年代的社会文化环境给她提供了机会。首先,社会的急剧转型所带来的一统格局的消解是陈染等一批在文坛发出异质声音的“新生代”女作家的写作得以出现并引起巨大反响的重要契机;其次,大众消费文化对大众普遍心理需求的适应与满足,为陈染等人的性书写以及个性自由的彰显提供了存在的合法空间;再次,八、九十年代大量涌入的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的哲学思潮为陈染等人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借鉴和西方女性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流行为陈染等人提供了创作的思维导向和话语参照。由于上述情况同样适用于其他“新生代”女作家的创作,所以这一部分的分析是把陈染和其他“新生代”女作家的创作放在一起论述的。关于陈染写作的内在动因,本文认为对爱的渴望与和谐之爱的不能满足是驱使陈染通过写作寻求精神和情感救赎的重要原因。第三部分论述陈染写作的拯救之旅。陈染把写作作为一条探索摆脱女性精神和情感困境的途径,父亲、爱人/恋人、朋友/母亲等人类关系中最重要的几种关系是她救赎的希望,但是这些关系在男权中心主义的笼罩下,都不能拯救女性灵魂漂泊无依的尴尬处境,女性只能回归自我,通过写作将精神和情感留诸于文字实行自救。写作本是陈染选择的一条探索拯救的途径,最后却成了自我拯救的方式,她同时也把自己困在了一个狭窄的孤井之内。第四部分分析陈染写作的意义和局限。
|
|
|
|
1 |
方彦;女性文学之伪[N];社会科学报;2002年 |
2 |
王侃;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主题与修辞[N];文学报;2000年 |
3 |
兴安 (蒙古族);对女性文学的新思考[N];文艺报;2011年 |
4 |
本报记者 乔虹;我独立 我思考 我写作[N];中国妇女报;2001年 |
5 |
叶延滨;女性文学[N];中国文化报;2001年 |
6 |
叶延滨;女性文学及其他[N];法制日报;2002年 |
7 |
特约主持 郝雨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李有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导 杨剑龙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导 厉震林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王宇平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后 杜素娟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葛红兵;女性文学百年之路[N];深圳特区报;2010年 |
8 |
八一电影制片厂创研室 周政保;女性文学不在“女”字[N];中国教育报;2001年 |
9 |
潘晓生(作者单位:济南大学中文系);女性文学发展的轨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
10 |
辛;检阅女性文学可喜成就[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