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腹毛目纤毛虫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及其形态发生的比较研究
【摘要】:
以原生动物作为材料,探索真核细胞微管胞器的结构、功能及其细胞模式形成机理已成为热点。以往的研究都是以较为低等的类群为研究对象,像体纤毛分散排布的较低等的草履虫(Paramecium)、四膜虫(Tetrahymena),而以较为高等的皮层纤毛结构排列不同的腹毛目纤毛虫为材料研究细胞微管胞器的建构特征及其在形态发生中的特征,对进一步揭示出细胞内部不同水平调控机理、微管组织中心基体微管的装配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以冠突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cristata),一种游仆虫(Euplote),一种急纤虫(Tachysoma)的纤毛器微管胞器为对象,采用荧光紫杉醇(fluorescence taxoid,FLUTAX)直接荧光染色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研究分析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类群微管成分、微管结构、形态发生的差异,探索不同属之间微管胞器定位定向和形态发生的规律,结果如下:
1微管胞器定位定向共同点
1)三类纤毛虫腹面的纤毛器微管胞器均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等组成。
2)三类纤毛虫腹面的纤毛器基部均含有三种基本的微管成分: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
3)口围带翻领部小膜托架均呈阶梯状排列,领部小膜托架呈“∧”形,可能为一稳定进化结构。
4)横棘毛的前纵微管束表现出向前伸展聚合的特性。
2微管胞器定位定向不同点
1)横微管束在不同类群中的定位定向有很大差异。其中,冠突伪尾柱虫左右缘棘毛基部的横微管束不发达定位在棘毛基部左后端,游仆虫内的横微管束垂直于横棘毛的五根发达的前纵微管束,急纤虫左右缘棘毛基部的横微管束均向细胞左侧伸展。
2)各类群均含有特殊的微管结构。其中冠突伪尾柱虫2列中腹棘毛基部微管紧密联系成一条粗绳索样结构,且左、右中腹棘毛基部的横微管束定向相反。游仆虫横棘毛的五根发达的前纵微管束从细胞后端横棘毛的位置向前端发射,几乎贯穿于整个细胞;腹面棘毛基部前纵微管束和后纵微管束分别由棘毛基部向左前方和向右后成钝角伸展;而周围微管束一致向左呈五指分散状伸展。急纤虫左右缘棘毛基部的横微管束伸展方向不在一个平面,而是从细胞前部至后,由浅入深。
3形态发生共同点
1)几类纤毛虫的形态发生均有严格的时序性,按照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的顺序进行。
2)老的棘毛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新,但有部分老的棘毛较长时间内均未见明显的变化,它们可能是在新结构形成时仍然起到运动作用继而逐渐失去功能而退化瓦解的。
4形态发生不同点
1)口围带的更新:冠突伪尾柱虫形态发生中,前仔虫口围带并非全部是由老口围带更新而来的,其老口围带只有翻领部发生更新,且翻领部与领部接续处有一小段老的翻领部小膜保留,领部的小膜保留,结果其领部小膜、接续处保留的小膜与更新的翻领部小膜三部分共同组成前仔虫的新口围带。游仆虫老口围带并非遗传而是完全更新的,但口围带的更新速度大于瓦解速度,很难捕捉到老口围带瓦解的现象。急纤虫老口围带仅在翻领部原位进行了更新,且更新与新口的发生几乎是同步进行。
2)新口的发生位置:冠突伪尾柱虫后仔虫口原基发生于腹棘毛的终止位置左边、横棘毛的附近,且老的横棘毛没有变化或许能起到“参照点”或定位作用。游仆虫口原基发生于深皮层。急纤虫后仔虫口围带原基的起始位置在老口围带的近左下方,这与尖毛科其他种类有差异。
|
|
|
|
1 |
栾菊敏;林钦;翟雨佳;顾福康;;美国赭纤虫纤毛器微管胞器的形态和形态发生[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2 |
金立培,刘小意,金华中;冠突伪尾柱虫接合过程中小核的形态发生作用[J];动物学报;2002年03期 |
3 |
朱瑾;李东;吴显文;陈文直;赵纯亮;王智彪;;聚焦超声对黄羊鼻黏膜形态学的影响[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年04期 |
4 |
谭艳芝;;量子点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07年03期 |
5 |
王燕萍;王广东;吴震;;大花蕙兰类原球茎形态发生的组织学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8年01期 |
6 |
张新英;韩厉玲;李白玲;;离体培养下白杜木质部的形态发生研究[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9年07期 |
7 |
檀进发,张德兴,潘文珊,柯铭华;大鼠嗅球乙酰胆碱酯酶阳性传入纤维起源的实验研究[J];解剖学杂志;1991年04期 |
8 |
金立培,刘小意,金华中;冠突伪尾柱虫有性生殖期间皮膜发育的核控制[J];动物学研究;2001年02期 |
9 |
段青;王倩;祁庆生;;绿色荧光蛋白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7年01期 |
10 |
刘海映;王秀利;李旭威;田燚;王桂娥;;幼体中国对虾荧光标记虾的制作[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10期 |
11 |
杨盛华;武银莲;章炜荣;宋亚贵;侯世宽;江曙光;;猪细小病毒(PPV)形态发生的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1984年03期 |
12 |
王仑山;王亚馥;杨汉民;;枸杞组织培养中形态发生与核酸蛋白质合成动态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87年02期 |
13 |
王中德,史良如,穆海燕,孙可芳,陈善华;单克隆抗体(抗单)的荧光标记及其在竞争抑制试验中的应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88年02期 |
14 |
王亚馥
,王仑山
,丁惠宾;枸杞组织培养中形态发生的细胞组织学观察[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
15 |
何力;张履鸿;;大豆叶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a NPV)的超微结构及形态发生[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
16 |
周吉源,赵洁,杨和平,程井辰;油菜薄层细胞培养中形态发生的细胞组织学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
17 |
原林,钟世镇;皮肤静脉瓣膜形成的分析[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3年02期 |
18 |
王镇,闵光伟,李明义,藤俊琳,丁明孝,翟中和;猪瘟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形态发生的电子显微镜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1998年04期 |
19 |
徐青,孙东晓,张沅;一种检测鸡基因组甲基化的新方法:F-MSAP[J];科学通报;2005年17期 |
20 |
郭渊;刘永康;杜莹;李宏涛;陈国民;;荧光胺示踪氨基葡甘露聚糖的跨细胞膜能力与转运机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