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货币与货币流通
【摘要】:
明代白银货币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社会经济的一个重大事件。白银货币化引发了传统国家制度和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变迁。近年来,在西方反“欧洲中心论”语境的外部冲击和中国学术发展“内在理路”的共同作用下,中西学者关于明代中国出现了一些共识:从明代中后期起,一个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世界市场雏现。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时期既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白银货币化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既然如此,何以落后于中国的西方世界却在这场世界角逐中胜出,中国却从此一再丧失发展机遇,留下了诸多历史遗憾!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和货币经济史的中外学者,往往把白银数量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与程度直接挂钩等同。不可否认,白银货币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传统中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变迁。但是,研究者在探讨白银货币化的作用时,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传统中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因素,使得这些判断认识有所偏差或估计过高。我们要认识、理解和评价明代中后期以后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变迁,必须把明代货币白银化这一重大事件放在整个明代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脉络中予以考察。唯有系统理清白银货币化发展的线索与过程,充分考察白银与其它货币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当时国家与社会环境下白银流通的实际情况,才能深刻认识白银货币化的重要性与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白银货币化这一重大事件作出适当的、客观的评价。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明代货币与货币流通》为研究对象,试图初步系统探讨上述问题。
根据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系统全面的介绍明代的货币制度与政策,包括货币形态、货币政策及货币发行和管理等方面。其中笔者修正了学界的一些传统认识与看法,提出了一些新问题的讨论,适当地检讨明代货币制度与政策。
第二部分讨论明代前期法定货币——大明宝钞体系瓦解的情况。首先探讨了大明宝钞发行的真正动机和目的,在此基础上考察明代宝钞的贬值情况,明代国家为挽救宝钞而采取的诸种措施及其影响利弊。最后论述了崇祯行钞计划的始末。
第三部分着重论述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国家赋役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三个方面问题:一,与史学界强调的白银货币化宋代说、明代说有所不同,笔者将这一问题放在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认为白银货币化是一个长时段的历史事件,宋代是白银货币化的第一阶段,明代是第二阶段和完成时期。二,针对学界认为明代白银货币化是一个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白银货币化引起明代赋役制度变迁的认识,这一部分简要叙述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演变过程,发现明代白银货币化首先是从国家赋役领域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财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三,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明代赋税征银中的负面问题,旨在全面认识白银货币化对国家制度变迁的影响,提示我们在研究中不可忽视中国传统国家的制度运作环境。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明代制钱的实际流通情况,明代制钱流通具有六个特点,在此基础上,以万历三十九年留都地区的私铸问题作为个案,探讨了明代私铸问题。
第五部分,讨论白银货币化时代的明代社会经济问题,着重于讨论白银货币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负面表现与影响。首先检讨了中外学术界关于明代白银存量估算的情况,白银货币化对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白银货币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如白银窖藏、套利和伪银流通等问题,这些情况的存在,大大降低了白银资本的功能发挥。然而这些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重视还很不够,甚至没有得到重视。
第六部分,选取江南地区、西南地区和闽、广地区,考察明代货币流通的区域性,探讨国家货币制度和政策的统一性与地区货币流通多元化之间的差异。通过上述三个区域的考察,可以看出传统中国由于历史发展水平的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分布的差异以及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使得国家货币制度和政策在推行实施过程无法达到整齐划一。
终章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从制度层面以现代眼光对明代货币制度及货币流通的情况作了审视与反思,同时就白银资本的部分观点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与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