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明代货币与货币流通

黄阿明  
【摘要】: 明代白银货币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社会经济的一个重大事件。白银货币化引发了传统国家制度和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变迁。近年来,在西方反“欧洲中心论”语境的外部冲击和中国学术发展“内在理路”的共同作用下,中西学者关于明代中国出现了一些共识:从明代中后期起,一个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世界市场雏现。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时期既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白银货币化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既然如此,何以落后于中国的西方世界却在这场世界角逐中胜出,中国却从此一再丧失发展机遇,留下了诸多历史遗憾!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和货币经济史的中外学者,往往把白银数量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与程度直接挂钩等同。不可否认,白银货币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传统中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变迁。但是,研究者在探讨白银货币化的作用时,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传统中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因素,使得这些判断认识有所偏差或估计过高。我们要认识、理解和评价明代中后期以后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变迁,必须把明代货币白银化这一重大事件放在整个明代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脉络中予以考察。唯有系统理清白银货币化发展的线索与过程,充分考察白银与其它货币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当时国家与社会环境下白银流通的实际情况,才能深刻认识白银货币化的重要性与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白银货币化这一重大事件作出适当的、客观的评价。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明代货币与货币流通》为研究对象,试图初步系统探讨上述问题。 根据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系统全面的介绍明代的货币制度与政策,包括货币形态、货币政策及货币发行和管理等方面。其中笔者修正了学界的一些传统认识与看法,提出了一些新问题的讨论,适当地检讨明代货币制度与政策。 第二部分讨论明代前期法定货币——大明宝钞体系瓦解的情况。首先探讨了大明宝钞发行的真正动机和目的,在此基础上考察明代宝钞的贬值情况,明代国家为挽救宝钞而采取的诸种措施及其影响利弊。最后论述了崇祯行钞计划的始末。 第三部分着重论述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国家赋役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三个方面问题:一,与史学界强调的白银货币化宋代说、明代说有所不同,笔者将这一问题放在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认为白银货币化是一个长时段的历史事件,宋代是白银货币化的第一阶段,明代是第二阶段和完成时期。二,针对学界认为明代白银货币化是一个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白银货币化引起明代赋役制度变迁的认识,这一部分简要叙述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演变过程,发现明代白银货币化首先是从国家赋役领域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财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三,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明代赋税征银中的负面问题,旨在全面认识白银货币化对国家制度变迁的影响,提示我们在研究中不可忽视中国传统国家的制度运作环境。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明代制钱的实际流通情况,明代制钱流通具有六个特点,在此基础上,以万历三十九年留都地区的私铸问题作为个案,探讨了明代私铸问题。 第五部分,讨论白银货币化时代的明代社会经济问题,着重于讨论白银货币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负面表现与影响。首先检讨了中外学术界关于明代白银存量估算的情况,白银货币化对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白银货币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如白银窖藏、套利和伪银流通等问题,这些情况的存在,大大降低了白银资本的功能发挥。然而这些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重视还很不够,甚至没有得到重视。 第六部分,选取江南地区、西南地区和闽、广地区,考察明代货币流通的区域性,探讨国家货币制度和政策的统一性与地区货币流通多元化之间的差异。通过上述三个区域的考察,可以看出传统中国由于历史发展水平的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分布的差异以及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使得国家货币制度和政策在推行实施过程无法达到整齐划一。 终章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从制度层面以现代眼光对明代货币制度及货币流通的情况作了审视与反思,同时就白银资本的部分观点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与看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卞利;明代前期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2 高颖;;近期哲学新书选目[J];哲学动态;2008年07期
3 沈益;;建国以来出版的书目、索引编目(续三)[J];辞书研究;1988年05期
4 ;小说[J];全国新书目;1994年11期
5 ;哲学[J];全国新书目;1994年12期
6 ;上海书城综合类排行榜(12月份)[J];上海采风;2007年01期
7 王颀;;翱翔意在栖止间——林良《灌木集禽图》卷[J];紫禁城;1990年06期
8 徐泓;;明代福建社会风气的变迁[J];浙江学刊;2007年05期
9 ;2008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评选初评结果[J];中国文化遗产;2009年01期
10 徐振贵;焦福民;;论明代前期理学对戏曲的影响[J];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1 孙巧云;;从何乔新《楚辞序》看明代前期楚辞研究的状况[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12 孙巧云;;论何乔新之楚辞观[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3 李旻昱;;试析明代御史参政态度的演变及其启示[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14 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J];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03期
15 郑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明宫廷杂剧考证[J];电影评介;2007年09期
16 岳淑珍;;明代前期词学观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7 许静;;明代湖南乡试时空分布初探[J];教育与考试;2008年01期
18 王军兵;;明代前期文学沉寂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19 王熹;;明代凤阳等六府三州服饰风尚略论[J];安徽史学;2007年04期
20 张德信;;一部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的力作——何孝荣著《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读后[J];博览群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和平;;明初讳元说析辨[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2 林金树;;明太祖的法制思想:“止循《律》与《大诰》”[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3 张显清;;明太祖朱元璋社会理想、治国方略及治国实践论纲[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4 陈学霖;;关于《明太祖皇帝钦录》的史料[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5 井上进;;论明代前期出版的变迁与学术[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6 戴中原;;元代的货币流通在数学史中的反映[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7 王世萍;;辽金元在蒙古草原货币流通的比较研究[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8 高聪明;;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C];2002年
9 刘利平;;明代文官试职制度考论[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10 马楚坚;;明太祖对道教的态度及其对三教合一的追求[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阿明;明代货币与货币流通[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岳淑珍;明代词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何锋;中国的海洋—明朝海上力量建设考察[D];厦门大学;2007年
4 郭晓航;元明时期云南的出镇藩王与镇守中官[D];复旦大学;2009年
5 陈龙;明代公文变革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志云;礼制规范、时尚消费与社会变迁:明代服饰文化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士岭;大河南北,斯民厥土:历史时期的河南人口与土地(1368-1953)[D];复旦大学;2009年
8 郑慧霞;卢仝研究(Ⅱ)[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贾霄锋;藏区土司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徐涛;唐宋之际“吴家样”传承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波;明代的降人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曰强;明代中菲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庞祥顶;明前期山东农业开发与流民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颖;明代内承运库试探[D];山东大学;2009年
5 税巍;新莽通货膨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蔡涵彪;明代文职官吏惩戒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马建民;马文升三记及《端肃奏议》研究[D];西北第二民族学院;2007年
8 张景波;明代辽东总兵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妥延青;试论明永乐时期汉藏之间的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李玉亭;宋濂与宋明理学[D];扬州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岩;中华书局:老树发新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商报记者 钱秀中/整理 翁向红 王莉 汪琴 孙德华 贾向云 王斌 邓楠 邓涛 缪青 苏静 韩天放 白耀鹏;12月,我们社发得最好的书[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安作璋;我与中华书局交往的四十年[N];光明日报;2002年
4 蓝有林;中华书局和台湾联经签署整体合作协议[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翁向红 本文作者为中华书局市场部副主任;中华书局“两保证”铸造品牌市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李晋悦;中华书局:坚持走大众出版之路[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记者 曲志红;中华书局坚守品格[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沈致金(中华书局副总经理);中华书局:先天好也需后天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9 王玮;建设传统文化出版重镇[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王林;中华书局突围[N];经济观察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