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吩类导电聚合物的制备、电色性质及其电致变色器件的研制
【摘要】:
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sm简写EC)现象是指材料在外加电场或电流作用下,其光吸收或光散射特性发生稳定的可逆变化的现象,在外观性能上则表现为颜色及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电致变色材料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应用前景的智能材料之一,开发具有优良性能的电致变色材料并制作成电致变色器件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成功合成导电聚乙炔以来,导电聚合物因其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而成为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并为电致变色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电色材料。聚噻吩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类重要的电致变色材料具有环境热稳定性好,电导率高,易于制备等特点,因此用途更为广泛。通常导电聚合物是在有机溶剂中通过电化学或化学方法制备得到的。
离子液体由于具有独特、优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近二十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类新型的“绿色溶剂”,离子液体与传统溶剂相比,具有蒸气压低、不易挥发、可循环利用、酸碱性可调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等良好性能,还是理想的电化学介质材料,能溶解很多有机物、无机物;同时离子液体具有优秀的导电性能和宽广的电位窗口(大于4V),因此,离子液体可望用作电化学聚合的良好介质。
本论文在“绿色溶剂”离子液体中制备并表征了不同的聚噻吩类衍生物电致变色薄膜,探讨了电致变色的机理,并且将聚噻吩类衍生物与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复合,改善了材料的性能。进一步将各类电致变色膜组装成为相应的电致变色器件。主要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计时电流、计时库仑以及计时吸收曲线等方法检测电致变色膜和器件的光谱电化学和电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制得的各电致变色膜和器件具有明显的颜色变化,较短的响应时间和理想的电致变色稳定性,在实际应用领域具有潜在的广阔前景。
第一章本章对电致变色现象、电致变色材料和电致变色器件研究领域的原理和发展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和阐述。
第二章本章以室温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_6)为溶剂及支持电解质,通过电化学方法制备聚(3-己基噻吩)(PHexT)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对膜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同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计时电流、计时库仑以及计时吸收曲线等方法研究聚合物膜的光谱电化学和电致变色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备PHexT膜的电致变色器件。实验结果表明,在离子液体中制备的PHexT膜光滑致密,完全氧化时呈蓝色,完全还原后为橘红色,具有高的颜色对比度(40%),较短的响应时间(2.5 s)和高的电致变色着色效率(230 cm~2C~(-1))。该膜制成的固态电致变色器件(ECD)也具有很好的电致变色性能和长的循环寿命。
第三章本章以室温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_6)为溶剂和支持电解质,在纳米TiO_2表面通过恒电流法制备聚(3-氯噻吩)(PC1T)膜。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计时电流、计时库仑以及计时吸收曲线等方法研究复合膜的光谱电化学和电致变色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PC1T/TiO_2纳米复合膜的能带宽为1.80 eV,并且在还原态呈枣红色,氧化态呈蓝黑色。PC1T/TiO_2纳米复合膜的电致变色对比度在555 nm和770 nm处分别达到12%和25%。同时,利用该膜组装成为电致变色器件(ECD),并研究了该器件的电致变色性能。
第四章本章运用真空镀膜法蒸镀制备了银(Ag)纳米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光谱对Ag纳米薄膜进行表征。并将Ag纳米薄膜与在三氧化钨溶胶中恒电位电镀得到的三氧化钨(WO_3)无机电致变色膜相复合,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纳米复合电致变色材料。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计时电流等方法研究该纳米复合膜的光谱电化学和电致变色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五层式玻璃/ITO/纳米Ag-WO_3复合膜/固态电解质/聚(3-甲基噻吩)/ITO/玻璃电致变色器件。实验结果表明,纳米Ag/WO_3电致变色复合膜在0.8 V下为无色,随着电压减小颜色变蓝,到-1.0 V时可逆地变为深蓝色,具有高的颜色对比度,较短的响应时间和良好的电致变色稳定性。固态电致变色器件也具有较好的电致变色性能和稳定性。
|
|
|
|
1 |
高建;刘建国;刘文明;叶季蕾;周毅;顾军;于涛;邹志刚;;一种可高温运行的离子液体电解质燃料电池[J];无机化学学报;2009年11期 |
2 |
马浩;郑长青;李毅群;;纤维素/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及结构表征[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10年02期 |
3 |
浦鸿汀;罗浩川;常志宏;袁俊杰;;离子液体在聚合物质子导电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10期 |
4 |
张亚;郑建斌;;细胞色素c在植物凝胶-离子液体复合膜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J];化学学报;2011年16期 |
5 |
朴玲钰,付晓,杨雅立,陶国宏,寇元;离子液体的酸性测定及其催化的二苯醚/十二烯烷基化反应[J];催化学报;2004年01期 |
6 |
高枝荣,廖克俭,戴跃玲,刘道胜;采用ILs催化剂降低FCC汽油烯烃含量[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7 |
杨家振,金一,潘伟,臧树良;计时电流法测定Fe~(3+)在离子液体BPBF_4中的扩散系数[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6期 |
8 |
张普玉,娄帅,柴云;在离子液体介质中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05年04期 |
9 |
丛晓辉,桂建舟,陈晓梅,张晓彤,孙兆林;SO_3H—离子液体催化苯酚和叔丁醇选择性烷基化反应[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
10 |
杨美珠;张力;石光;刘石军;叶鑫;;离子液体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中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7年10期 |
11 |
张爱健;张贵荣;杜艳芳;林美玉;陆嘉星;;离子液体中纳米TiO_2/聚3-甲基噻吩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化学学报;2008年02期 |
12 |
钱伯章;;固体催化剂与离子液体组合使用可使纤维素解聚[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9年01期 |
13 |
;“包埋离子液体和中性磷(膦)类萃取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J];稀土信息;2009年06期 |
14 |
许立信,尹进华,陈学玺;环境友好的多相催化工艺研究进展[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3年06期 |
15 |
陈中胜,许文苑,黄国林;离子液体及其在生物催化反应中应用的新进展[J];化学试剂;2004年01期 |
16 |
王玉新,李丹东,袁秋菊;室温离子液体对噻吩硫化物的络合吸附工艺[J];辽宁化工;2004年09期 |
17 |
李雪辉,张磊,李琼,耿卫国,叶玉嘉,王乐夫;1-正丁基-3-甲基咪唑溴化物离子液体TGA-FTIR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04年12期 |
18 |
张小曼;;离子液体[bmim]PTSA中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的研究[J];云南化工;2009年01期 |
19 |
熊国祥;;香山科学会议第333—336次学术讨论会简述[J];中国基础科学;2010年03期 |
20 |
章伟伟;林鹿;;水解纤维素体系中离子液体和葡萄糖产物混合物的分离研究[J];食品科技;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