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农业用世界百分之七左右的耕地养活约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农业人口有七亿之多。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和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体制转型,农业化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艰巨任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国家富强的重大问题。毛泽东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代表,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丰富了“三农”思想。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提炼升华出有中国特色的“三农”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当前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力图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对毛泽东“三农”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其形成的源与流,划分出三个阶段及其主要内容,总结其哲学内涵,反思其局限性及当代价值。
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毛泽东“三农”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传统的重农文化来寻求毛泽东“三农”思想产生的理论根源。从苏联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毛泽东的个人实践来寻求毛泽东“三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是研究毛泽东“三农”思想形成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主要内容。着重思考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三农”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所采取的政策。
第三部分是挖掘毛泽东“三农”思想的哲学内涵。。唯物史观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重要哲学特征,体现为:强调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重视群众史观的哲学思想。唯物辩证法精神贯穿于毛泽东“三农”思想的始终,其中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思想、抓主要矛盾、重视普遍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方法论基础,体现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四部分是反思毛泽东“三农”思想的局限性及其当代价值。先从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出现的理论上的错误认识和政策实施上的失误来客观地认识毛泽东在探索和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局限性。然后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和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指导中来探讨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以求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现实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