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活着”系列
【摘要】:中国画的“意象”表达是我“活着”系列作品创作的重要要素之一。相对于西方的写实表达,东方的“意象”表现更具落地生根的先天优势,东方审美哲学的情感表达一直以来都有着浪漫、飘逸的性情。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那是因为它的本质属性是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言的“味道”,而这种味道可以视觉传达但难以语言表达。笔者认为作品的表现内容和作品的表达方式是有机的,那么我的“活着”系列作品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比运用写实的手法表现更充满了力量,那拙拙的木讷意蕴深沉更饱含生命的张力。
艺术是人道主义的,它是有人性关怀蕴含其中的,是人类真实情感的物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作品是拨动人类感情心弦的,有感而发的,冷漠的人是成不了艺术家的,真正的艺术家必是现实主义的,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的。关注人“生命”的意义,描绘“生”的伟大。之所以选择中国画人物是因为能够更直接的以中国式的思考和方式表现中国画的“人”,无论表现什么样的题材,作品都是自我心灵的产物。
每一个学习中国画的人都规避不了对于“传统”的问题,我认为传统仅仅提供了一种方式,一种表现的手法,传统它必须要向前走,没有变化、没有发展的传统它必然是一个死亡的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如果仅仅定义一尊,或者说因为某个朝代它的中国画技法达到了顶峰,我们就依照那个格式来要求我们今后中国画的发展路向,是没有道理的,是没有出路的。
创作中,构图画面按照形式法则而不是科学的透视方法安排它们的组合关系,在虚拟的空间中以人物的躯体和块面边缘分割画面,产生有深度的空间、形体、色块、结构配置等,都依照构成的要求加以归纳和分割,而并不是真实场景的复制再现。绘画创作强调的是情感的介入和直觉的表达,但是画面空间的建构是属于极度的理性活动,原有的经验如果把握不好,很可能把生动的自然变成死板的“规范”至酷之中。变成一种公式化的无味重复。在构建画面过程中有时“无意识”的介入,反而能使画面产生自然活泼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