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对垃圾渗滤液高效脱氮的研究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环保标准也日益严格,自2008年国家环保局明确规定垃圾渗滤液氨氮和总氮的排放标准以来,人们积极开展新型的生物脱氮理论及工艺研究。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有厌氧氨氧化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与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其中,新型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具有节省碳源、减少曝气量、减少占地面积、减少污泥量等优点,已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对低C/N比垃圾渗滤液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及高浓度有机物垃圾渗滤液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进行了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小于停留时间的短时间(15h)范围内,前置反硝化A/O工艺系统中COD去除率为78.13%,氨氮去除率为91.67%,总氮浓度去除率为52.67%;O/A工艺系统中COD去除率为70.44%,氨氮去除率为81.56%,总氮去除率为42.35%,污染物降解效率均低于A/O工艺,说明A/O工艺较O/A工艺脱氮效果要好。
2.低C/N比垃圾渗滤液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1)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的适宜DO浓度为0.8-1.0mg·L-1,A池和O池中最佳pH值范围分别为8.46-8.68和8.22-8.45,且最适宜条件下,NO2 ̄N浓度分别达到165.3mg·L-1和200.3mg·L-1,积累率分别52.38%和59.63%;
2)进水COD浓度为1000mg·L-1和1350mg·L-1时左右时,COD和TN去除量⊿COD/⊿TN的平均值分别为1.98和1.53左右,实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进水COD浓度为1900mg·L-1左右时,⊿COD/⊿TN平均值达到2.85左右,实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但有转全程的趋势;说明有机物的增加不利于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
3.高浓度有机物垃圾渗滤液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的运行结果表明:
1)稳定运行时,EGSB-A/O-MBR工艺系统对COD、氨氮及总氮降解效率高,出水COD平均去除率为96.53%。出水氨氮平均去除率达到95.5%,出水TN去除率平均值为92.6%;
2)负荷增加阶段,随着进水氨氮浓度逐渐增加,亚硝态氮积累均逐渐增加,达到稳定阶段后,硝化池I与硝化池II出水NO2 ̄-N积累率分别提高到67.9%和70.2%,说明稳定阶段时,系统实现了稳定的短程硝化;
3)原渗滤液中NH+14-N浓度平均值为1475.8mg·L-时,全碱度为7000~9500mg·L-1,反硝化池中反硝化作用产生了碱度为5268.6mg·L-1,满足硝化过程所需要的碱度,促进了短程硝化。
4.厌氧-反硝化-硝化工艺系统中污染物降解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1)硝化过程:由25℃升至33℃时,温度对氨氮的去除速率影响不大,最大去除速率rmax和饱和常数KS分别仅为3%和2%;但温度提升对COD的去除速率有明显提升,其最大去除速率rmax提高了19%,而饱和常数KS则降低39%;
2)反硝化过程:25oC升高至33oC时,总氮最大去除速率rmax提高25%,饱和常数KS则降低10%;因而,温度提升对总氮的去除速率有明显提高;但温度提升后对COD去除的抑制作用会明显增强;
3)厌氧过程:温度从25oC升高至33oC时,COD最大去除速率rmax提高了10%,饱和常数KS下降了32%,说明温度的提升对COD的去除速率有明显提高。
5.硝化反硝化工艺系统中污染物降解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1)间歇流条件下:硝化阶段COD去除速率r为0.09(mg·L-1) h–1,去除速率r较反硝化阶段的高12.5%,说明硝化阶段对COD的去除速率大于反硝化阶段;反硝化阶段对NH+4-N去除速率r为0.08(mg·L-1) h–1,与硝化阶段的去除速率相等,说明反硝化阶段对NH+4-N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硝化阶段对TN去除速率r为0.06(mg·L-1) h–1,比反硝化阶段高50%,说明硝化阶段对TN的去除速率也较大。
2)连续流条件下:反硝化阶段COD去除速率常数k为0.0679(mg·L-1)-0.2·h-1,是硝化阶段速率常数的10.13倍,说明反硝化阶段COD浓度对其去除速率影响非常大;硝化阶段NH+4-N速率常数k为0.0731(mg·L–1)-0.35·h-1,与反硝化阶段NH+4-N速率常数k相差2%,说明两阶段浓度对NH+4-N去除速率常数k影响相差不大;硝化阶段TN速率常数k为0.0687(mg·L–1)-0.35·h-1,与反硝化阶段TN速率常数k仅相差3.6%,说明两阶段浓度对TN去除速率常数影响不大。
6. EGSB-A/O-MBR工艺系统中的厌氧污泥、反硝化污泥及硝化污泥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厌氧污泥中细菌种类可达到25种之多,其中,Thauera sp. MZ1T占比最大,达到了22.6%,Thauera sp菌属具有芳香族有机化合物降解的功能,说明厌氧污泥中主要以降解有机物的菌群为主;
2)反硝化污泥中细菌种类可达到23种之多,其中,Thauera菌属占比最大,达到了65%,该菌属具有反硝化能力,说明反硝化污泥主要以反硝化菌为主;
3)硝化污泥中细菌种类可达21种之多,其中,Nitrosospira菌属占比最大,达到55%,其次是Nitrosomonas菌属,这两类菌群分别为亚硝化螺菌群与亚硝化单胞菌群,即氨氧化菌(AOB),有利于短程硝化;同时,硝化污泥中还存在Nitrospina硝化刺菌属,即亚硝酸盐氧化菌(NOB)。
|
|
|
|
1 |
于德爽,彭永臻,宋学起,李梅;含海水污水的短程硝化反硝化[J];环境科学;2003年03期 |
2 |
王鹏;林华东;;短程硝化反硝化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7年02期 |
3 |
陈徉;陈英文;沈树宝;;环境温度下短程硝化反硝化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15期 |
4 |
尚会来;彭永臻;张静蓉;王淑莹;;温度对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
5 |
张云;田猛;;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简析[J];山西建筑;2010年16期 |
6 |
傅金祥;张羽;杨洪旭;黄耀岭;;短程硝化反硝化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0年12期 |
7 |
杨传修;王江宽;王亮;;短程硝化反硝化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01期 |
8 |
王江宽;于德爽;杨传修;安泳;;非单一因素控制条件下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系统稳定性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
9 |
王江宽;于德爽;杨传修;卢苇;;非单一因素控制条件下短程硝化反硝化实现优越性和系统稳定性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年07期 |
10 |
李泽兵;李军;李妍;马家轩;王晓毅;;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研究进展[J];给水排水;2011年09期 |
11 |
高大文,彭永臻,杨庆,刘秀红,王淑莹;应用实时控制实现和稳定短程硝化反硝化[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12期 |
12 |
涂保华,张洁,张雁秋;影响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因素[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年01期 |
13 |
宋学起,彭永臻,王淑莹,王亚宜;投加抑制剂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J];水处理技术;2005年04期 |
14 |
陈英文;陈徉;沈树宝;;常温下连续流短程硝化反硝化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04期 |
15 |
朱洪山;吕斌;;短程硝化反硝化理论及工艺研究进展[J];山西建筑;2010年11期 |
16 |
高大文,彭永臻,王淑莹;交替好氧/缺氧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Ⅰ.方法实现与控制[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
17 |
王磊;吴蓓;;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7年04期 |
18 |
刘超翔,胡洪营,彭党聪,王志盈,钱易;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焦化高氨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8期 |
19 |
高大文,彭永臻,王淑莹;交替好氧/缺氧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Ⅱ.过程控制模式的确定[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
20 |
吴春容;;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J];广东化工;2009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