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摭言》研究
【摘要】:唐末五代,战乱频仍,大量的史料文献散佚,而王定保(870—941)的《唐摭言》,作为一部专述唐代科举制度及其风尚的笔记文献,得以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研究唐代科举制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来源,它的文献价值也倍受史家重视。前辈学者对《唐摭言》及其作者王定保作过一定的探讨,但缺少专题性研究。因此,笔者在进一步解析《唐摭言》的基础上,引证相关资料,对《唐摭言》这部重要的笔迹文献试作专题性探讨。
导论,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并对现有学术成果作了回顾概述。
第一章,王定保生平考述。王定保,祖籍琅琊,父名玄龟,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昭宗光化三年(900)进士及第,避唐末战乱,南游湖湘,旋受唐廷之命,任容管巡官。秩满后,客游广州,入仕南汉,位至宰辅。王定保交友广泛,博学多闻,约在刘龑称帝之前撰成《唐摭言》。南汉大有十四年(941),卒于官。
第二章,《唐摭言》版本考述。王定保的《唐摭言》,原本为十五卷103门,宋时已广泛流传。南宋嘉定四年(1211)有十五卷本刊行,明抄本即抄自此本,为现所见最早的完本。各本之中,以明抄本和《雅雨堂丛书》本最为精善。同时,该书流传广泛,通行的还有7种全本、8种删节本和5种点校本。
第三章,《唐摭言》与唐代科举制度。《唐摭言》记载了唐代科举制度的渊源和演变,尤其记述唐代开科取士始于武德四年(621)、科考主试机构吏部转到礼部、进士科由“试答策”逐渐定型为“三场试”等,脉络较为清晰,保存了大量有关的诏令、奏章等约计6种56份重要文献,描绘了唐代科场的风尚,为研究唐代科举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第四章,《唐摭言》与唐代科举士子的生活。《唐摭言》记叙了唐代新科进士参加的一系列礼仪庆祝活动,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补充了正史和政书的记载。笔者对《唐摭言》征引的有关唐代科举制度及其风尚的文章和诗歌,进行统计,其中各类文章约计61篇、诗歌约计170首,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和科举士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王定保征引史料的体裁广泛和取舍眼光。
第五章,结语,对《唐摭言》的文献价值进行了归纳,肯定《唐摭言》专述唐代科举制度的唯一笔记文献,为研究唐代科举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它融制度、人物与社会风气于一体,颇具有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