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
【摘要】:
心理动词是动词中最为灵活、最为复杂的一类动词,其灵活和复杂的特点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研究兴趣。研究涉及句法语义、语义指向、认知、配价等各个层面。然而各个层面的挖掘有深有浅,学界在不少问题上还存在分歧。本文立足于汉语语言事实,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汉语动词用法词典(2005版)》(孟琮、郑怀德等)和《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2003)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重新界定了心理动词,并尝试从句式语义、现实/非现实范畴、认知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探究心理动词的特殊性。
第一章在总结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重点和目标。第二章对心理动词进行考察和重新界定,并列出词表。本文的重点和难点由后三章组成。
第三章对能否进入“把”字句的心理动词进行了统计,将由心理动词作谓语构成的“把”字句概括为“A把B+V心理+C”,从整体句式角度对A、B、C分别作考察,并对众多学者提到的某些心理动词不能进入“把”字句的现象作出解释。我们认为情绪心理动词中,只有那些在人的内在心理力的作用下,作用于自身的词才能构成“把”字句,即致使“把”字句。而大部分词在内在心理力的作用下,不能作用于自身,不具备返身性,所以不能构成致使“把”字句;认知心理动词进入“把”字句的比率比情绪心理动词高与其动态性增加有关。
第四章是心理动词语义层面的分析。包括心理动词本身的语义分析,语义范畴中现实/非现实性在心理动词不同句类和次类中的体现,并运用Chung, Timeberlake(1985)提出的非现实性的三个参数,找出具有将事件非现实化能力的几类心理动词。在这一章中我们还例举了三个具有主观性的心理动词“看2、怕、以为”,它们也具有将事件非现实化的能力。
第五章从认知角度探讨了隐喻这一重要的认知模式在心理动词中的体现,包括感官词作为语素构成心理动词的通感式隐喻和“爱”的惯常义隐喻。我们对通感式隐喻的产生作出了认知上的解释。认为相似性、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语言的“经济原则”是其产生的原因;“爱”的惯常义隐喻是通过“爱1”和“爱2”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的比较得以体现的。从而进一步论证了隐喻在词汇语义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虽未对心理动词的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阐述,但对各层面中尚待挖掘的相关问题作了尝试性的探讨,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其客观性和科学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