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伪君子》的两个中文译本看戏剧翻译再创造
【摘要】:
在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再创造现象一直是一个不可避免而又众说纷纭的问题。戏剧表演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文学衍生形式,不同的受众和演出需要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拥有较大的再创造空间。近年来,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分别进行过有关戏剧翻译和再创造问题的研究,却甚少有人将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关注戏剧翻译中的再创造现象。
作为一名戏剧翻译的普通实践者,笔者选取莫里哀名作《伪君子》的文学作品出版物译本(李健吾译)和戏剧演出译本(中央戏剧学院学生演出剧本)为素材,通过分析比较两个译本中的再创造实例,试从戏剧翻译的特点、标准以及翻译中再创造行为的必要性、局限性等方面出发,逐步探讨再创造行为对戏剧翻译的影响,从而明确译者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和角色。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戏剧翻译的四大特点和适用标准:四大特点包括戏剧翻译的受众、视听性、无注性以及语言的通俗性;适用标准总结为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与巴斯奈特的文化转移理论相结合。第二部分,讨论戏剧翻译再创造现象的必然性和局限性:必然性来源于译者的双重身份,语言间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中的异国元素;局限性则主要由翻译的忠实原则决定。第三部分,分析列举两个所选译本中较为成功的再创造实例,探讨在对用于演出的剧本翻译中,再创造行为何时应由译者完成,何时该由导演进行。
由于时间仓促,资料有限,且笔者研究水平尚浅,本文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
|
|
|
1 |
张亚丽;;戏剧翻译标准问题初探[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