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研究
【摘要】:“自主”体现人本性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在外语教学中,它直接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方式,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与“自主”相关的研究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然形成一种趋势(Holec,2008)。“自主”概念肇始于欧洲。本世纪初,我国学者开始关注“自主”话题的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从理论引介到教学实践的转变,尤其是在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主学习进入外语教学领域后,催生了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与方法,但并未有效地解决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不少学者在对外语教学的反思中,重新关注教师在外语教学的作用(吴一安,2005、周燕,2010、文秋芳,2010)。Little(1995)认为外语学习是一种师生对话,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自主依赖于教师自主,教师的角色至为关键。本论文以我国外语教学深化改革与发展背景为切入点,以高校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来探讨教学自主问题。
理论研究涵盖三个层面,分别为概念溯源、理论梳理与概念界定。本研究首先追溯了“自主”和“教师自主”两个概念在人文哲学、中国外语教育传统中的渊源,分析其广泛的人文哲学内涵,以及它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的密切联系。第二,本研究针对教师自主的构念、定义和维度,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笔者详尽地分析了现有教师自主的相关构念,认为教师自主包含内在的能力层面,能力层面是教师自主的关键,也是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也总结了现有研究的贡献、问题、及对本项研究的启示。第三,本研究提出了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的概念,并对教学自主能力的定义和维度进行了详细的界定,教学自主能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还对三个维度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实证部分采用了个案研究,旨在论证前述的教学自主能力概念,同时探讨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主能力。个案研究的设计如下。首先,笔者按照教师的学校类型、授课类型、教龄因素的代表性原则,选取了6位外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第二,笔者主要从访谈和课堂观察两种途径展开研究。时间跨度约为两个学期,从2012年的春季学期开始相关的准备和实施访谈,同年的秋季学期进行课堂观察。第三,本研究的实证数据和素材主要包括访谈、课堂观察、教师叙事和教学文档四种,笔者按照个案研究的要求把访谈、课堂观察等录音数据转写为文本素材。最后,本研究使用质性和量性两种方法对数据和素材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基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探讨,本研究得到如下一些发现与结论。首先,自主概念具有丰富的人文哲学内涵,对教学自主的界定要包含相关的构念和内容。第二,教师自主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能力,本研究将其定义为教学自主能力,这种自主能力包括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维度。第三,个案教师在教学自主能力维度上的内省描述与外在教学表现存在相关性,三个维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教师的自主性教学,可以作为教师自主性教学中的归因。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本文提出的教学自主能力概念、及维度界定。第四,个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显著的自主性,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自主的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后,作为本研究的建议和启示,笔者认为外语教师应该关注自身的知识、思维和创新能力建构。三个方面的能力建构,既提升了自主性教学的能力,也实现了自主性的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