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口译三大环节中模糊信息的有效处理
【摘要】:
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最基本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口语语言里,语言的模糊性是无法避免、无处不在的。而口语语体又正是对话口译活动的主要处理对象,因此,在对话口译活动中,高频率地出现模糊信息也不足为奇。所以,如果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处理对话口译中具有语言模糊性的信息,将可以极大地提高口译质量。
在本论文中,语言的模糊性是指广义的模糊,分别从语音、语义、语用和文化四个方面来探讨。语音模糊包括由同音异义词、连音和元音省略、重音、语调和停顿等语音因素造成的模糊;语义模糊探讨了含糊、歧义和狭义上的模糊语言间的区别和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语用模糊是指在特定的语境或环境下由于词、短语、句子自身的内涵和外延而造成的模糊;文化模糊则谈及由于不同文化而引起文化差异,从而导致的语言模糊。
根据Daniel Gile提出的关于连续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对话口译活动主要由三大环节组成:听力理解和分析环节、短时记忆和笔记环节以及最终的输出环节。同时,口译活动要求足够的脑力总量,以保证口译活动的成功进行。如果可得脑力总量大于所需脑力总量,那么口译活动就能正常进行;反之,口译活动就会被中断,甚至导致失败。
由于口译活动具有即时性和现场压力性等特征,在对话口译中,模糊信息有时很难识别,也很难搞清这些模糊信息在特定语境和环境下的具体含义,常常会造成误导或误解。所以,如果译员在对话口译中遇到具有语言模糊性的信息,就会消耗更多脑力,增强脑力在三大环节中的平衡压力,从而增加口译难度。本论文旨在通过探寻语言的模糊性的各种表现形式,寻求在对话口译三大环节中有效处理模糊信息的方法,以帮助提高口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