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风险管理
【摘要】: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农村小额信贷便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它通过向农户提供金融服务,逐渐成为农村扶贫的一种有效工具。所谓小额信贷是指为低收入阶层或产业规模小的农户扩大再生产提供信贷服务,贷款一般只用于生产目的而不用于消费,通常具有小额度,短期,分期还款以及市场利率水平低的特点。
由于它独特的特征,因而在发放过程中,农村信用社除了面临一般贷款业务面临的风险,还面临着农村金融特有的风险。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操作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过程中就面临非常突出的信贷风险。所谓农信社信贷风险,是指获得农信社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遵守合同规定足额偿还债务而使授信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为了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能更好的、持续的服务于‘三农’,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该业务操作过程中面临的信贷风险及其风险控制方法。在我国落后地区农村信用社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及管理,当前还只是从定性层面去实现,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如何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正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农户小额信贷的相关理论,然后分析其面临信贷风险的成因,进而探讨相关的解决办法,试图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国内案例与国外案例相比较的方法,来探讨小额信贷风险问题的解决。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第二章介绍相关理论包括小额信贷原理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第三章,通过信用评分模型对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分析;第四章进行国内外案例分析和比较,借鉴国外的经验;第五章,提出政策建议;第六章,结论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