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目标责任制在行政机关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运用,是保障行政机关顺利开展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形式。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是目标责任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保障节能减排工作的制度中最为基础的制度。
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目标仅仅起确定大方向的作用,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需要确定相应的指标,并且对指标进行分解、执行、考核,还要确定相应的责任体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的实质在于指标的全过程管理,其核心要素是指标体系。
在实现节能减排指标的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节能减排指标自身在性质上属于政策性目标,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具有重要性,可协商性、可变通性,客观性以及不可追究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随后各个阶段诸多问题的出现。二是节能减排指标的设定上不能体现科学性和民主性的要求,缺乏相应的程序,节能减排指标的分解缺乏对各地实际情况的考虑,缺乏上下级沟通机制。三是节能减排指标的执行中出现很多手段上的偏差,如区域限批制度不规范、拉闸限电侵害企业和居民利益等。四是节能减排指标考核重结果而轻过程,考核方法不科学。五是保障节能减排指标的法律责任不健全,尤其缺乏对政府责任的规定。
由于这些问题紧密纠缠在一起,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分别进行对策设计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从根本上寻求解决路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缺乏法律的约束,这正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长远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建立起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的法律化。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散式的立法路径较为可行。首先需要在《地方政府组织法》中确定目标责任制的法律地位,为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提供上位法依据。其次,考虑到节能和减排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应当在《节约能源法》和《环境保护法》中分别用专章对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进行相应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