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减刑程序诉讼化回归初论
【摘要】:减刑程序是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刑程序运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减刑制度能否得到落实。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减刑程序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关于减刑程序的理论研究的缺失,更体现在实践中减刑程序运行混乱上。
在法律规定上,减刑程序的法律规定不充分、不系统,不利于指导减刑程序的运行;在实践中,减刑程序运行一直采用的是审批式的操作方式,出现了不少不恰当减刑的案件,随着此类案件的频繁发生,法院逐渐认识到现有减刑程序法律规定的缺陷,正在尝试各种方式确保减刑程序能够得到公正地运行,在此背景的推动下,各地出现了关于保障减刑程序运行的不同方式。本文主要通过梳理现有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中有关减刑程序的法律规定,对这些规定的内在逻辑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同时结合减刑程序的实践做法,对有关做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了评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寻源的方式,寻找适合我国减刑程序的运行模式,并对减刑程序诉讼化回归的制度构建进行了初步的设想。
全文字数共计近3万字,分为三个章节:
第一章则主要是针对减刑程序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减刑程序的法律规定和减刑程序的实践做法,既分析我国减刑程序法律规定和实践做法中存在的不足,也分析了减刑程序实践中存在的比较好的做法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评价。
第二章则着重阐述了减刑程序诉讼化回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的关键章节,为全文的制度的初步设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则对我国减刑诉讼化回归的有关制度和程序设计进行了初步设想,包括减刑程序的参与主体、减刑程序的运行方式以及应当遵循的原则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