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公共安全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网络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对各类社会事件进行讨论交流的平台,形成了对现实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网络舆情。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和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积压严重,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交流渠道不畅导致了民意无法得到较好的宣泄,民众与政府的矛盾日益激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网民利用网络平台,抒发自己对社会公共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并形成网络舆情,这些网络舆情又形成具有规模的思潮,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其中。网络舆情在个别民众的引导和利用下,可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社会中的公共安全事件,这给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有的公共事件甚至被境外的敌对势力利用,大肆炒作,恶意渲染,激化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矛盾,将之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威胁我政权安全。我国政府部分在网络舆情管理这块起步晚、基础差、技术落后,应该说是先天不足,在加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从目前看来,网络平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摆在我国政府部门面前的全新课题和严峻挑战。因此,研究网络舆情造成公共事件对政府部门造成的公共危机,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对信息时代的政府部门公共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调查法,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及其本质,然后将其与公共安全事件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从中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得知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将引发进而推动公共事件的发展。其次,本文从实际的案例对网络舆情与公共安全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具体例举了温州“7·23”事故后政府部门在开展后续工作的过程中,部分网民利用网络平台渲染政府部门救助不力,最终导致公共安全事件,罗列了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公共危机时暴露出的包括意识不足、措施简单、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引发的公共事件时出现相关不足和问题有着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原因,内在原因包括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认知不足,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不通畅等,外在原因则主要是个别民众或者是敌对势力在网络平台上充当网络推手的作用,在其中推波助澜,导致事态的严重。由此,本文提出了改进和加强我国地方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公共安全方面的对策,主要是完善公共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体制建设,完善网络监管的法制建设,完善政府部门相应的应急机制的建立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如何利用社会因素来补足政府部门管理中的漏洞。通过行业协会、社会监督和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来增加社会因素在公共管理中占有的比例,使整个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