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膝关节控制能力的影响
【摘要】:研究背景: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周围神经肌肉的功能,导致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和步态异常是脑卒中发生后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和社会参与能力造成严重影响,而膝关节的控制能力对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新型无创的干预手段,近年来逐渐被应用到神经损伤后的康复训练,但是全身振动训练对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研究争论较多,而且对膝关节控制能力的研究较少。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膝关节控制能力的影响,对比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全身振动训练状态下有节律的蹲起训练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态的差异,以期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改善推荐一种可行性高的康复治疗技术。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2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受试者,其中男性21名,女性11名。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16,56.10±8.01岁)和常规治疗组(16,57.43±8.52岁)。全身振动训练组接受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和全身振动训练下有节律的蹲起训练,每周5次,其中常规康复训练为每次40分钟,全身振动训练下有节律的蹲起训练为每次20分钟,包括5分钟的静态站立垂直振动适应性训练,10分钟有节律的蹲起垂直振动,5分钟放松活动。常规治疗组接受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每周5次,每次60分钟。在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完成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Fugl-Meyer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和Berg平衡量表的评估;使用全身三维步态评估系统对患者下肢步态进行评估;使用表面肌电图采集患者步行过程中的股直肌、股二头肌长头的肌电信号。所有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的方式表示,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K-S(Kolmogorov Smimov)试验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需对数据进行对数转换,使其符合正态分布。统计学差异水平定为P=0.05。研究结果:1.下肢运动功能方面:临床痉挛指数评分,两组干预前无差异,全身振动训练组干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且干预4周后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9),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下肢Fugl-Meyer量表评分,两组干预前无差异,全身振动训练组干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00),常规治疗组干预前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干预4周后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7);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两组干预前无差异,全身振动训练组干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00),常规治疗组干预前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是干预4周后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189);Berg平衡量表评分,全身振动训练组干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00),常规治疗组干预前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干预4周后组间有差异(P=0.040)。2.步态方面:步速方面,两组干预前无差异,全身振动训练组干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00),常规治疗组干预前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干预4周后组间有差异(P=0.007);步幅方面,两组干预前无差异,全身振动训练组干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00),常规治疗组干预前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干预4周后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步行过程的膝关节摆动(矢状面屈伸)角度方面,两组干预前无差异,全身振动训练组干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00),常规治疗组干预前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且干预4周后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0)。3.表面肌电图方面:两组健侧和患侧干预前无差异,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协同收缩率在第一支撑相(DS1)和第二支撑相(DS2)阶段,干预4周后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在单支撑相(SS)阶段,全身振动训练组健侧干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5),患侧干预前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患侧在干预4周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摆动相(SW)阶段,全身振动训练组患侧干预4周后有降低趋势,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两组患侧在干预4周后有统计学意义(P=0.038)。研究结论:4周的全身振动训练下有节律的蹲起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步行过程中膝关节的屈伸角度,改善患者异常步态,同时能够降低患者运动过程中的下肢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协同收缩率,有效改善膝关节的运动控制能力,进而提升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