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合作研究
【摘要】:
从世界范围看,借助科技力量提高训练的科学水平已经成为当今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训练团队作为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增加训练中的科技含量、实现科学训练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对提高本国的竞技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从国内来看,多学科联合攻关作为训练团队的雏形,被证明是我国备战大型比赛的有效形式,但训练与科研结合不密切的现象长期存在,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继续发展。为实现科学训练,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建设复合型训练团队的任务。
合作是实现团队目标的基本方式,是团队的基本特征之一,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合作水平,复合型训练团队提出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团队成员的合作实现科学训练。因此,如何促进团队合作是个非常重要又不能回避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才能有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鉴于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如下:
1、分析复合型训练团队产生的历史原因与时代背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复合型训练团队的本质;概括世界体育强国训练团队的组织特点、结构特征,从现实角度认识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基本特征。通过上述研究使人们深刻认识复合型训练团队的本质及特征。
2、探讨科学训练的一般思路,概括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合作模式及特点,分析、总结团队合作的形式、范围、影响因素等。通过上述研究使人们把握团队合作的实践特点。
3、探讨合作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分析复合型训练团队合作的动力机制以及提高团队合作的方法、途径。通过上述研究使人们深刻把握团队合作的本质与条件,深化对团队合作的认识。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复合型训练团队是运动训练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双重推动下的必然产物,它与存在于其他国家的训练团队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其概念可表述为:在竞技体育中,综合有关人才,以科学训练为目标,致力于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比赛成绩,探索竞技项目发展规律的团队。
2、具有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特点的团队合作模式比较适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性与合理性较好,教练员在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实践科学训练的关键是借助模型构建一个使训练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不断减小的反馈回路。目前,教练员与研究人员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五种,主要工作方法包括跟队、定点检测和课题三种。
3、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是教练员与研究人员合作的共同主导动机,但在强度方面,教练员大于研究人员。行政压力对促进教练员与研究人员的合作具有一定作用,该因素更多影响了教练员。教练员的需求体现出层次性特征,研究人员的工作侧重点与教练员的需要有一定偏差。
4、保持和优化团队合作动力是提高团队合作水平、促进团队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互惠是保证团队合作不断发展的本质因素。
|
|
|
|
1 |
王建宇;中外教练员培训模式的对比分析——兼探我国教练员培训的途径与方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
2 |
李宗浩;构建“科技先导型运动队”有关问题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
3 |
樊力平,邹本旭;不同特征的我国甲级男排运动员期望教练员领导行为模式上的认知差异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
4 |
陈一飞;碱金属教学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科学方法训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
5 |
夏文;青少年业余体校办学体制的研究[J];体育函授通讯;2001年03期 |
6 |
江俊世,刘霞;试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03年03期 |
7 |
曾一兵,杨定产,邓晖;高等专科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构建与管理模式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8 |
;浙江省"教体结合"学校课余运动训练模式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9年05期 |
9 |
王钢;浅谈思想政治工作是教练员抓好训练的重要因素之一[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4期 |
10 |
侯本华;对篮球比赛中攻击性行为的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1年04期 |
11 |
谢亚龙;;科学训练不能排斥训练经验[J];中国体育科技;1987年07期 |
12 |
刘同为,王震;我国竞技武术训练体制新模式的构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3 |
彭雪涵,骆积强,黄衍存,罗青琴;校体联合——过渡时期高水平运动队的办学模式[J];福建体育科技;2003年06期 |
14 |
李强;李壮壮;;关于如何提高我省田径运动水平的三点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
15 |
姜孟春;我国体育商业化模式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1995年02期 |
16 |
何红霞,沈海琴,毛学信;我国优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形态模式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17 |
张莉,姜晓梅;论八大前后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成功与失误[J];天中学刊;1996年03期 |
18 |
熊水龙;我国政府采购模式探讨[J];学术论坛;2000年02期 |
19 |
王志军;现代远程教育的模式·问题·管理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20 |
方祯云,赵郁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重庆大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