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售动物源食品和太湖野生鱼中微量元素暴露水平及健康风险评估
【摘要】:由微量元素引起的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生物化学上,微量元素大致分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如锌(Zn)、铁(Fe)、锰(Mn)和铬(Cr)以及人体非必需微量元素如汞(Hg)、砷(As)、镉(Cd)和铅(Pb)等。当人体长期暴露于非必需微量元素时即使是在低浓度下也会造成危害。而对于必需微量元素,如果有过多的暴露也会引起毒性效应。饮食是人体暴露于这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本文研究了上海地区18种市售动物源食品(包括7种淡水鱼类、4种海水鱼类、3种软体动物类和4种肉类共171个样品)和太湖24种鱼类共198个样品(包括3种草食性鱼、10种草食性和11种肉食性鱼)中上述8种微量元素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上海样品中,除少量样品中未检测出某些元素外,大部分样品中所有元素都有检出,浓度范围从未检出到1097μg/g dw。不同类型食品中各微量元素浓度水平不同。整体来看元素浓度按以下顺序排列:Fe ZnMn Cr Pb As Hg Cd。不同类型食品中微量元素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软体类肉类淡水类海水类。本文采用金属污染指数(MPI)来表示各物种的元素积累情况,结果显示蛤蜊(4.5)累积了最高的总金属而鳊鱼(0.20)最低。上海动物源食品中这些微量元素的浓度与其它地区市售动物源食品水平相当。太湖样品中,各微量元素在所有样品中均检测出,总平均浓度范围为18.2–216μg/g dw(干重)。8种微量元素浓度顺序按以下顺序排列:Zn Fe Mn CrAs Hg Pb Cd。而金属污染指数MPI值范围是从0.32(乔丁鱼)到1.61(似鱎)。不同食性鱼种体内浓度也有差别,总体来说微量元素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杂食性肉食性草食性。我国太湖野生鱼体中这些微量元素的浓度与其它地区比较呈较低水平。
本研究最后结合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浓度,采用了污染物浓度水平评估、暴露量评估和健康风险评估(包括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等方法手段,对食用这些动物源食品对人体存在的潜在健康风险做了分析评估,并参考已发表文献引入生物有效性概念进行数据校正,从而使评估更为精确。结果显示所有样品中所有微量元素均无超标情况,说明太湖水体及上海市售动物源食品并未受到严重污染。食用鱼类、软体类和肉类等动物源食品中微量元素平均摄入量均未超过WHO规定的健康阀值,可知当地居民并不会因为正常消费这些食品而导致过多的微量元素摄入。各毒性微量元素所引起非致癌风险的HQ值为0.0010.138,均未超过1。5种元素的THQ值由高到低依次为As Pb Cr Hg Cd。As还可能会对人群造成长期的致癌性风险。经过生物有效性的校正后,各风险值均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