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BCC-AGCM2.0.1模式对东亚地区冬季气候模拟能力的评估

吴蓉  
【摘要】:本文利用BCC_AGCM2.0.1的模拟结果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冬季大气环流多年平均的气候态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不同定义形式下的冬季风强度指数,分析模式对东亚冬季风指数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模式模拟的冬季瞬变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模式在气候平均态上对冬季大气环流分布形态模拟较好,各个层次的环流系统整场相关系数很高,相对于1976-2005年的气候平均场的距平场的相关除了海平面气压场外每个区域变量场都超过了显著性检验。对各个层次上环流系统模拟与再分析资料的基本一致,但是强度有偏差,中心大值区位置略偏南。通过对冬季冷空气活动特征和冬季风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模式对冬季冷空气活动偏北风的频率分布模拟较好,但是在南海地区和鄂霍次克海等部分地区有模拟频率偏大的现象。模式基本上模拟出了冬季风的演变特征,但是冬季风爆发和减弱的时间有偏差。对冬季大气环流的标准偏差分布形态的模拟与再分析资料基本一致,但是对年际变率的模拟明显偏弱。 利用模式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对各种指数进行计算和比较,发现模式对不同冬季风指数的模拟能力有差异,模式能够合理模拟王会军和朱艳峰定义的指数,但对其余指数的模拟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模式资料和再分析资料计算的少部分指数在年际变化分量上的相关较好,大部分指数在各个分量场上的关系表现不好。 基于冬季风指数强弱年的合成分析发现,根据同一层次环流系统上的变量定义的各种指数在强弱年有相似的表现,再分析资料对于冬季风典型年在绝大部分指数上都有体现。模式模拟的冬季风强弱年与再分析资料的有比较大的区别,再分析资料中的冬季风典型年在模式模拟当中往往没有表现或者是只能通过很少的指数标准。不仅如此,对于一些年份,再分析资料表现为典型冬季风强(弱)年,模式模拟中却表现完全相反。对各种指数与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的相关,再分析资料在海表面气压场和中层500hPa高度场上定义的指数均与NAO有很好的相关,并超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式模拟的指数与NAO的相关较差。 模式很好的模拟出了冬季大尺度环流的特征,对冬季温带急流区的经向风强度基本相当,稍稍偏弱,但是位置偏南,对副热带急流区的经向风强度模拟偏强。模式对急流发生频率模拟基本一致,对急流核发生数分布的模拟明显偏小,表明模式在高时间分辨率下的模拟能力的不足。 模式对中纬度洋面上天气尺度的瞬变扰动活动的模拟基本与再分析资料一致,在高纬度地区没有表现出次大值区。对再分析资料分析表明,与温带急流相伴的北支天气尺度瞬变扰动动能较强,而与副热带急流相伴的的南支天气尺度瞬变扰动动能较弱,但是模式对两种急流区域的天气尺度瞬变扰动动能模拟的强度几乎相当。在陆地上层,模式模拟的扰动动能大值区强度明显偏弱,位置偏南。对EP通量的水平通量的模拟在洋面上层优于陆地上层。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建侠,杜继稳,郑有飞;MM5 V3.5模式对陕北地区中尺度系统的模拟能力试验[J];气象;2003年09期
2 林元弼,梁建茵;一个全球谱模式模拟能力的初步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1990年04期
3 王园香;赵平;;GLIMMER 3D陆冰模式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J];冰川冻土;2010年03期
4 许吟隆;张颖娴;林万涛;徐宾;肖子牛;;“三江源”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年05期
5 赵得明;符淙斌;苏炳凯;;MM5V3对东亚区域大气环流模拟能力的检测[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1期
6 张莉;丁一汇;;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极端强降水模拟检验[J];应用气象学报;2008年06期
7 江滢;罗勇;赵宗慈;;近50年中国风速变化多气候模式模拟检验[J];气象学报;2009年06期
8 章新平;王晓云;杨宗良;牛国跃;谢自楚;;利用CLM模拟陆面过程中稳定水同位素季节变化[J];科学通报;2009年15期
9 王东阡;张耀存;;气候系统模式MIROC对中国降水和地面风场日变化的模拟[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江志红;陈威霖;宋洁;王冀;;7个IPCC AR4模式对中国地区极端降水指数模拟能力的评估及其未来情景预估[J];大气科学;2009年01期
11 赵得明;符淙斌;;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对1997/1998年夏季中国两个极端气候事件模拟能力分析[J];气象学报;2010年03期
12 张宁宁;延晓冬;;BIOME3模型在中国应用的精确度分析及其改进[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1期
13 刘敏;江志红;;13个IPCC AR4模式对中国区域近40a气候模拟能力的评估[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4 赵得明;苏炳凯;汤剑平;;四维EOF分析检验数值模式模拟气候及其变化能力研究[J];气象学报;2006年04期
15 陈楠;许吟隆;陈晓光;杨侃;张勇;;PRECIS模式对宁夏气候模拟能力的初步验证[J];气象科学;2008年01期
16 赵得明;符淙斌;延晓冬;;区域环境集成模拟系统RIEMS2.0对中国多年降水和气温模拟能力分析[J];科学通报;2009年16期
17 衡志炜;宇如聪;傅云飞;王雨;徐幼平;程锐;;基于TMI产品资料对数值模式水凝物模拟能力的检验分析[J];大气科学;2011年03期
18 辛渝;陈洪武;赵逸舟;李元鹏;王铁;黄海云;;MM5模式在新疆风能资源详查中的应用试验——以5月为例[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年02期
19 员汝安;宫永波;王登杰;;灌溉渠道非恒定流模拟综述[J];河南水利;1998年06期
20 凌铁军;王彰贵;王斌;陈幸荣;;基于CCSM3气候模式的同化模拟试验[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统文;;中国气象局气候系统模式研究进展[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模拟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张莉;丁一汇;;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地区极端强降水模拟的检验[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陈威霖;江志红;李肇新;;LMDZ模式对江淮流域极端降水指数模拟能力的检验及预估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曲芳亮;王世忠;高静;李聪;刘文和;徐铁军;;提高引射式动力短舱进气模拟能力的实验方法研究[A];全国低跨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文集第一卷(2001年)[C];2001年
5 俞淼;陈海山;孙照渤;;应用卫星资料对动态植被模型ICM模拟性能的评估[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6 董敏;吴统文;王在志;张芳;;BCC_AGCM2.0.1模式热带季节内振荡模拟能力的检验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张宁宁;延晓冬;;BIOME3模型的改进应用和精确度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屈侠;黄刚;;IPCC AR4模式中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暖池对流及江淮降水的年际关系[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9 江志红;陈威霖;王冀;宋洁;;IPCC AR4对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变化模拟能力的评估及其未来情景预估[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天宇;王勇;程炳岩;唐红玉;刘晓冉;向波;;21世纪重庆最大连续5天降水的预估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模拟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冀;中国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的模拟评估及其未来情景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2 李忠贤;CAM3模式海气湍流通量参数化的改进及其在气候模拟中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3 张莉;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降水模拟的检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张志富;一种用于气候模拟的分段积分法及其在荒漠化扩展敏感性试验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8年
5 陈敏;利用激光雷达和黑碳仪观测资料模拟研究气溶胶辐射效应与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6 齐红星;电磁脉冲对人体的作用和数值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蒋瑾;动理BGK格式在粘性跨音速绕流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12年
8 赵煜飞;南、北半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和越赤道气流的气候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陈威霖;基于多模式和降尺度结合的中国区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0 古红萍;湖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及其应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中尺度数值模式大气边界层多尺度特征模拟能力分析与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叶剑虹;Petri网的模拟与验证[D];西华大学;2006年
3 孟永刚;基于Petri网下的离散事件的模拟与动态系统的验证[D];西华大学;2006年
4 杨松;自控网系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华大学;2007年
5 陈威霖;中国地区极端降水变化模拟评估及其未来情景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唐明伟;Petri网在网络性能评价中的研究与应用[D];西华大学;2008年
7 吴佳;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气候年际变率及三峡对局地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8 张霞;中国地区降水变化的模拟评估及其未来情景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刘敏;中国地区地面气温变化的模拟评估及其未来情景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0 张小华;基于简化生物圈模式(SiB2)的地表能量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毅;艾斯本物性技术突破性进展提升aspenONE建模能力[N];中国石油报;2007年
2 李青滨;挑战海洋经典难题[N];中国海洋报;2004年
3 山水;艾斯本与NIST集合数据集[N];中国石化报;2007年
4 王德英;建成我国梅雨锋暴雨遥感监测技术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N];科技日报;2007年
5 张秀章;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N];山西日报;2002年
6 邦中 应宁;确定优先研究与评估领域[N];中国气象报;2003年
7 王磊;浅析动员信息建设[N];中国国防报;2006年
8 常虹;福田建成节能减排重点试验室[N];中国工业报;2007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刘世昌 采写;印企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N];中国航天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