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不锈钢表面高性能纳米防护涂层研究

陆洪彬  
【摘要】:不锈钢是一种常见的抗腐蚀材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使用寿命往往比预期短得多。这不仅造成了安全隐患,而且还因为提前更换钢材造成极大的资源、能源浪费。涂层防护是提高不锈钢抗腐蚀、抗污能力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也是将不锈钢推向高端应用领域的途径之一。涂层不锈钢不仅在大飞机、高速铁路机车、探月等重大工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在家电、汽车、厨具、电梯等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 在涂层不锈钢生产技术中,传统化学电镀法不但工艺复杂、能耗高、成本高,而且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致癌物质,欧盟“汽车寿命终结条令”(2000/53/EC)和“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制度”(COM(03)644(01))已明令禁止使用该方法。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环保的防护涂层已经成为国内涂层不锈钢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本文以表面有机改性纳米SiO2颗粒为填料,以丙烯酸-环氧复合树脂为基料,分别通过共混和原位聚合两种工艺在430不锈钢表面制备了纳米SiO2-丙烯酸-环氧复合涂层,系统研究了涂层的抗腐蚀性能及其作用机理。本文还通过循环伏安法分别在H2C2O4、H2SO4和HNO3三种质子酸溶液中合成导电聚苯胺(PANI)涂层用于430不锈钢的表面防护,系统研究了质子酸种类刘PANI涂层的形貌、抗腐蚀性能和抗腐蚀机理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结论有: 1.硅烷偶联剂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MPS)提高了纳米SiO2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采用γ-MPS改性SiO2颗粒制备的SiO2-丙烯酸-环氧复合涂层的防护效率(99.72%)显著高于用未改性纳米SiO2颗粒制备的涂层(70.27%);经过200 h盐雾试验后,含未改性纳米SiO2的复合涂层沿划痕发生分层,引起分层的主要原因是涂层内纳米颗粒团聚造成的缺陷(如团聚、气泡)以及较弱的涂层附着力;而利用改性纳米SiO2制备的复合涂层200 h不分层,即便经过500 h也仅观察到极少部分出现分层,这种抗腐蚀性的增强主要归因于改性纳米Si02与不锈钢在界面处实现了Fe-O-Si共价键结合。 2.原位聚合法制备的SiO2-丙烯酸-环氧复合涂层的耐中性盐雾时间超过1000 h,抗腐蚀性能优于共混法涂层。这是因为原位聚合从结构上改善了纳米SiO2在有机高分子树脂中的分散均匀度,充分发挥了纳米粒子对抗腐蚀性的增强作用。 3.不锈钢表面SiO2-丙烯酸-环氧复合涂层的失效起源于涂层内部不均匀的缺陷。氧浓差腐蚀电池和H+自催化作用加速了这些缺陷处不锈钢的腐蚀。腐蚀产物削弱了涂层与基底之间的结合,最终导致涂层失效。 4.通过循环伏安法在H2C2O4、H2SO4和HNO3中合成的PANI涂层提高了430不锈钢的抗腐蚀性能,三种涂层的防护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HNO3-H2SO4-H2C2O4-PANI;其中,HNO3-PANI涂层在电聚合过程中的生长速率较小,结构较光滑、致密,与基底附着力较好。 5.在H2C2O4-PANI/不锈钢体系中,涂层本身的物理阻隔对其抗腐蚀性能起主导作用;尽管HNO3-PANI和H2SO4-PANI也有一定的物理阻隔作用,但在SS和PANI界面处因催化作用形成的氧化物钝化层是其获得优异抗腐蚀性能的主要原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豆志朋;刘海华;宋鹏涛;黄宝渝;龚翔;;不锈钢表面纳米多层镀膜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年04期
2 蒋柳;杨继年;冯雪松;;聚苯胺纳米纤维的合成及应用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21年06期
3 陈晶晶;魏媛媛;张停琳;金熙;江浩;倪似愚;;不锈钢表面双重纳米结构的构建及疏水性能研究[J];生物化工;2020年01期
4 薛艳丽;张爱波;郑亚萍;赵纯颖;;聚苯胺纳米纤维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胶粘剂;2010年04期
5 邵亮;冯洁;李强德;;聚苯胺/凹凸棒纳米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3年20期
6 胡成龙;陈韶云;蔡少君;张卫红;陈建;;聚苯胺纳米颗粒及纳米棒的分子链结构研究[J];光散射学报;2015年01期
7 周幸福,褚道葆,林昌健;不锈钢表面纳米TiO_2膜的制备及其耐蚀性能[J];材料保护;2002年07期
8 翁少煌;周剑章;林仲华;林新华;;多级树状纳米结构聚苯胺的电化学制备[J];电化学;2013年02期
9 邢翠娟;于良民;张志明;;超疏水性聚苯胺微/纳米结构的合成及防腐蚀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年08期
10 王东红;齐暑华;吴有明;李春华;安群力;吴波;;反应介质的极性对纳米聚苯胺导电性能的影响[J];塑料工业;2007年06期
11 罗云清;董要;张静怡;苏贤;范珊珊;刘文丛;龚剑;瞿伦玉;;纳米纤维形貌聚苯胺的制备与表征[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12 王明;唐兴;;原位聚合聚氨酯/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11年05期
13 宋梦歌;吴乐艳;杨倩;沈报春;;用四种方法合成单一手性聚苯胺纳米纤维[J];化学通报;2021年09期
14 胡志超;许婧婧;田媛;彭如;鲜跃仲;冉琴;金利通;;聚苯胺纳米线/聚丙烯酸层层组装及其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J];化学传感器;2009年02期
15 苟宇;周祚万;陈华;;聚苯胺纳米矩形管的制备与表征[J];材料导报;2010年06期
16 陈韶云;胡成龙;陈旭东;张卫红;陈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研究聚苯胺纳米棒的构象转变[J];高分子通报;2015年06期
17 胡传波;郑燕升;莫春燕;王发龙;青勇权;王勇;莫倩;;聚苯胺/纳米碳化硅/环氧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防腐蚀性能[J];腐蚀与防护;2014年10期
18 周剑章;翁少煌;林仲华;;聚苯胺纳米点的氧化还原态与其库仑台阶效应[J];电化学;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欢;李齐方;;聚苯胺/纳米铁氧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复合体系[C];2013年
2 翁少煌;周剑章;蔡成东;齐丽;林仲华;;聚苯胺纳米线电导率的尺寸效应[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3 邢双喜;;纳米结构聚苯胺及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三分会)[C];2015年
4 孙冬柏;;非晶纳米晶复合涂层的制备技术与性能[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孙俊;陆玉祥;毕红;;聚苯胺纳米线的制备及电磁参量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6 姚素薇;张璐;张卫国;孔亚西;宋兆爽;;聚苯胺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A];2004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马兴法;郑静;丛琴;高明军;贺笑春;李光;;功能化枝化型聚苯胺纳米线的简便制备及其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丁红燕;章跃;周广宏;陈志刚;陈彩凤;;混粉工艺对纳米陶瓷粉末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议暨2002年全国粉体设备技术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9 高海南;张俊虎;杨柏;;仿生智能聚苯胺/聚乙烯醇纳米复合致动器[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杨红生;周啸;;循环伏安法合成聚苯胺纳米纤维[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1 王杨勇;吴丹;强骥鹏;井新利;;聚苯胺纳米纤维的超声辐射合成与性能[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2 褚青献;李寒露;王纪孝;王志;张凤宝;王世昌;;聚苯胺纳米纤维在电化学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13 王俊生;王纪孝;王志;张凤宝;王世昌;;以过氧化苯甲酰为氧化剂合成聚苯胺纳米纤维[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14 税永军;尹剑波;赵晓鹏;;聚苯胺纳米棒及其团簇流体的电流变性能比较研究[A];流变学进展(2012)——第十一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5 王晓宁;刁鹏;张琦;;电化学方法制备聚苯胺纳米交联网状结构及纳米线形成过程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16 鄢勇;余再;魏志祥;;聚苯胺螺旋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固体材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7 孙洪伟;储德清;;聚苯胺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应用[A];铜牛杯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8 钟莲;王燕华;王佳;;核-壳结构聚苯胺-纳米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防腐蚀性能研究[A];中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9 缪月娥;樊玮;陈丹;刘天西;;聚苯胺中空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1分会:静电纺丝技术与纳米纤维[C];2014年
20 邢瑞;李凯乐;张允虎;司马杨虎;徐世清;;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家蚕血细胞和造血功能的影响及机制[A];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C];201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陆洪彬;不锈钢表面高性能纳米防护涂层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邢双喜;纳米结构聚苯胺的合成、性能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王小聪;新型低维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控制制备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仇伟;纳米聚苯胺及其金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表征[D];重庆大学;2014年
5 王杨勇;聚苯胺纳米纤维的合成与应用[D];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
6 杨玉诚;异质结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7 杨小刚;聚苯胺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防腐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8 夏畅;金-铂复合纳米结构的纳米加工及单颗粒光散射成像分析[D];西南大学;2020年
9 潘绮雯;透明荧光纳米晶-玻璃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光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10 黄志;纳米仿生皮肤传热传质特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1 杨猛;聚合物修饰的纳米通道膜中物质的传输及其分析应用[D];湖南大学;2015年
12 隋天一;复合基团改性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润滑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3 邹锐;铑纳米颗粒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14 鲁晶;不同尺度下纳米TiO_2在水中聚集和沉积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5 杨昌玉;非局部理论下纳米结构动力行为的辛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16 焦翔宇;基于亲疏水转换的智能无封堵纳米阀门[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17 相思源;非球形中空聚合物纳米结构的构筑、功能化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18 刘津升;基于金纳米棒结构的合成及其等离激元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19 陈归;金属磷属化合物纳米线的气相合成及其光电器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0 徐骉;水溶性纳米异质结构的合成和性质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尹小荷;纳米晶和普通304不锈钢表面润湿性能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2 骆洁妮;聚苯胺纳米纤维的自由流动聚合及其气敏特性[D];东华大学;2014年
3 王广珠;纳米形态聚苯胺的合成及碳化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凌玲;聚苯胺纳米纤维基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5 周德开;气泡驱动纳米马达制备及运动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尚欣;基于纳米酶的活性氧检测及清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1年
7 杨朋安;医用316L不锈钢表面纳米结构的构建及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8 刘苗;非晶—纳米晶复合涂层的制备与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卢亚楠;纳米结构聚苯胺的制备、表征及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晓玲;聚苯胺纳米纤维膜的电化学制备及其亲水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1 王记中;超音速火焰喷涂纳米NiCrCoAlY-TiB_2复合涂层粉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12 田志飞;微/纳米聚苯胺的制备及其在抗腐蚀涂料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13 李德朴;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纳米导电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14 姜来新;聚苯胺纳米结构的电化学合成与表征[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15 李华锋;全无机钙钛矿纳米线的低缺陷离子交换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1年
16 杜鹃;原位水热法合成二氧化钛纳米线及生物相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21年
17 王冉冉;超支化聚合物辅助金纳米簇的制备与应用[D];天津大学;2020年
18 王苗苗;纳米二氧化钛对镉胁迫下小白菜毒性效应的影响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年
19 郭倩倩;铜钴硫纳米酶的抗细菌感染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扬州大学;2020年
20 费承鑫;铁硫纳米酶调控秀丽线虫固有免疫的研究[D];扬州大学;202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丁先明 通讯员 罗国金;我国纳米止血技术取得重大突破[N];中国青年报;2014年
2 杨全太 淮书妮;开发出纳米PVC[N];中国包装报;2001年
3 报道组 罗意;洗手液用上了纳米新材料[N];衢州日报;2020年
4 本报记者 童岱;纳米科技:从微观处改变生活[N];中国科学报;2013年
5 记者 李洁尉 通讯员 郑明彬 丁宁;“纳米鸡尾酒疗法”或改变癌症治疗进程[N];中国科学报;2013年
6 通讯员 潘怡蒙;科学家研制出可“百搭”纳米纸[N];中国科学报;2013年
7 记者 张楠;纳米颗粒穿越胎盘屏障有玄机[N];中国科学报;2012年
8 记者 刘万生 通讯员 塔娜;纳米催化形貌效应研究获新进展[N];中国科学报;2013年
9 记者 闫洁;“碱核”“酸壳”纳米反应器研制成功[N];中国科学报;2012年
10 记者 闫洁;我学者研发出纳米肿瘤诊断新技术[N];中国科学报;2012年
11 本报记者 白毅;纳米毒理学研究待驶入快车道[N];中国医药报;2012年
12 记者 王春;近红外光照射纳米颗粒可直接产生活性氧[N];科技日报;2022年
13 本报记者 杨琪;小纳米抵御大火灾[N];中国科学报;2013年
14 本报记者 贺春禄;纳米科技让农药变“绿”[N];中国科学报;2014年
15 原鸣;纳米的由来[N];中国科学报;2014年
16 记者 张好成;哈工大实现“纳米火箭”人为控制[N];中国科学报;2014年
17 本报记者 彭科峰;纳米世界:尽现神奇魅力[N];中国科学报;2013年
18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泽农;纳米农药,植保方式的一场革命?[N];农民日报;2022年
19 记者 甘晓;纳米科技将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N];中国科学报;2013年
20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 刘伟 整理 本报记者 赵广立;浅谈纳米科技在新型研发机构的孵化[N];中国科学报;202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