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妆奁研究
【摘要】:妆奁是古人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首先出现于南方的楚国,经秦的发展,至汉代,漆奁的装饰非常豪华。本文拟对战国漆奁、秦漆奁、汉漆奁,以及纹样、装饰技法、形制演变做出综合研究,并探讨其中的相关问题。
除绪论外,本文分为八章。
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交代战国秦汉时期漆器发展简史、早期文献记载及漆器的主要种类。其次,界定本文所指“漆质妆奁”的概念,奁的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并介绍本文的选题目的及研究方法。指出战国秦汉妆奁产生、发展、繁荣的过程。经战国秦汉时期的发展,妆奁无论在形制上还是装饰工艺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妆奁的综合研究不仅非常有必要,而且具有相当的学术意义。
第一章,对战国秦汉漆奁的胎骨及内部物品进行分析。漆器成型主要是靠制胎,漆器胎骨或称为器骨,是漆饰的依托。漆奁作为小型日常器具,其胎骨应以轻便为宜,主要有木胎、布脱胎,以及少量的复合胎骨。本文着重探讨了布脱胎的命名及其出现时代,指出布脱胎轻巧结实,造型稳定,适宜制造形状复杂且不规则的器物。
墓葬所出的漆奁,内部存放的物品主要分面部化妆品、梳妆工具、发饰及其他一些物品。梳妆用具的形状直接影响到了汉代多子奁内部子奁的形状。笔者把秦汉时期的面部美容用品细化为基本护肤、粉妆、点唇、胭脂、眉饰等几个方面。梳妆工具分为铜镜、梳、篦、铜刷、镊子、刮刀、眉笔、黛板等。最后介绍了常见的发饰如笄、簪等固定发髻的束发用具,以及假发、花椒等。
第二章,对漆奁的纹样类型及构图形式进行分析。纹样是装饰艺术中一个重要内容,是按照一定图案结构,经过写实、抽象等方法而逐渐定型化的图形。战国秦汉时期漆奁上的装饰纹样,类别和数量非常多,纹样更加繁复多变。战国时期漆奁的装饰技法以彩绘为主,有写实和变形夸张两种表现手法。汉代的漆奁还借助于锥画、贴饰金箔片纹样来进行装饰。纹样分为动物纹样、植物纹样、自然景象纹样、几何纹样、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纹样。纹样总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这种组合方式称为纹样的构成形式。适合纹样、独立纹样和连续纹样这三种构成形式是漆奁最基本的纹样构成形式。漆奁的适合纹样是依据漆奁的造型,描绘出与器形相适合的纹样。独立纹样是指在漆器的器物中心位置或某一面上,描绘独立的个体单位或几个单位的装饰纹样。当独立纹样由几个单元组成时,其基本组合形式有对称、旋转、平衡、辐射等几种。漆奁的中心纹样周围,往往饰以连续的带状纹样,增加了器皿的层次感及美感。这种纹样以二方连续居多,绝大多数是横式的左右联系。漆奁盖与壁上的连续纹样之所以醒目,离不开色线和色带。它们能够使零散多变的纹饰归于统一。
第三章,对漆奁的装饰工艺进行分析。战国、秦汉时期的漆奁,其器表的装饰几乎都在黑(褐)这类深色地漆上进行的。漆奁上丰富多样的装饰纹样是通过彩绘、锥画、金属嵌、贴饰金银箔片等装饰工艺表现出来的。从器物艺术装饰的角度看,不同时代的漆奁,其装饰方式的侧重点,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体现了工艺技术的变化。彩绘是漆器最基本的装饰手法。楚国出土的漆奁往往是用多种颜色的漆液或油彩在漆奁上绘制纹样。彩绘主要分为线描、平涂、堆漆和渲染四种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线描与平涂。锥画是用尖锐的针或锥作绘画笔刻划而成的纹饰。锥画漆器经过了战国时期的草创期,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期以前。西汉中期以后,漆奁上的锥画逐渐让位于新兴的嵌金属扣、贴金银箔片、镶嵌宝石等工艺,装饰性更强。
第四章,对战国时期的漆奁产生的背景、漆奁资料的来源、漆奁的种类和形制以及楚式漆奁的特征进行分析。漆奁作为日用小型用具是战国中后期以后,在楚国首先出现的。秦攻占楚郢都之前,江汉平原出土的楚国漆奁是典型的楚式漆奁。秦取楚国郢都之后,楚式漆奁的资料来源于湖南地区的楚墓、安徽及周边地区的楚墓、巴蜀的楚移民墓葬。由于漆奁出现较晚,楚墓中出土的漆奁数量并不多。从漆奁出现到楚国灭亡,历时百余年,这期间漆奁型制变化不是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形体的大小、纹样、胎骨等方面,但是,楚国漆器中崇尚红色、崇尚凤鸟、巫风盛行这三大特点,却对汉代漆奁的制作、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对秦漆器的考古发现、秦墓出土漆奁的形制与特征、相关问题以及秦漆器的新特征进行分析。秦国本土的漆器制作水平相对楚地来说显得相当落后。秦取郢都后,漆奁在江汉地区秦墓中已成为日用漆器的重要品种。秦墓出土的漆奁形状有圆形、椭圆形两种,椭圆奁是新出现的器形。漆奁的胎骨全部为木胎,不见布脱胎。秦漆奁有一半以上素髹无纹饰,漆奁上多见的烙印铭文成为秦漆奁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映了秦手工业生产“物勒工名”的制度。秦圆奁秉承楚国漆奁扁圆形的造型。秦漆奁纹样除写实性的凤鸟外,更多的是各种变形鸟纹,尤其是各种鸟首纹、云鸟纹、“B”字形纹样。秦占据楚地之后,不但占有了丰富的漆树资源,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漆工艺者。秦将许多漆工艺者迁到咸阳,咸阳成为了新的漆器制作中心。秦统治期间,楚文化的一些器形消失了,而实用漆器有所增加。秦生产管理方面的一些经验如“物勒工名”制度、设立市亭管理工商业等都被汉代继承下来并有所发展。汉代的蜀汉漆器的高度发展离不开秦在巴蜀的经营管理,正是秦在巴蜀的早期开发,才使蜀汉工官漆器成为汉代漆器的代表。
第六章,对汉代漆奁的形制演变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有汉代漆奁出土。汉代漆奁的器形与装饰工艺较战国、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汉代漆奁有圆形、方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三类。方奁与椭圆奁常常用来盛放非梳妆用具,圆奁以盛放梳妆用具为主。就妆奁来讲,汉代除了扁矮的单层奁外,出现了双层妆奁,并且流行多子奁。采用圆形、多子奁的形制,且镶嵌金属扣、贴饰金银箔片、盖顶镶嵌柿蒂纹银片,并通过饰云气纹、动物纹共同构建一个神仙世界的漆奁最具汉代特色。两汉时期,蜀郡与广汉郡漆器在全国同时期漆器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四川的漆手工业是受楚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秦政府移民入蜀、修建成都城,这些措施促使了四川地区的开发。巴蜀在汉己成为重要工业地区,汉代的金银铜器的主要材料也主产于巴蜀,这些都导致汉以后全国漆器制造重心转移到四川地区,并促使了漆器与金属制造业的结合,从而产生了名贵的“蜀汉扣器”。广陵地区在两汉四百余年间创造了发达而瑰丽的漆文化。在战国晚期到西汉初期,这里的漆器风格主要延续了楚国漆器的特色。西汉中后期以后,广陵的漆器制作已经十分发达,漆器的品种以常见的日用器为主。西汉中后期的豪华漆奁主要出土于广陵地区,代表了西汉中后期以后漆奁制作的最高水平。
第七章,对漆奁体现出来的汉代的厚葬之风及神仙思想进行初步分析。西汉中期以后镶嵌银扣、贴饰金银箔片的漆奁在当时的社会是极其昂贵的奢侈品。此类漆奁的使用,反映了汉代在强盛国力的支撑下滋生的奢侈与厚葬之风。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是那个时代器物发展的土壤,而一个时代的器物,又能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面貌。汉代人的神仙世界主要是由云气、神山、仙人、祥瑞等主要元素构成的。汉代社会的求仙思想在汉代漆奁上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多子奁寄寓了汉代人祈求多子多孙的愿望。
第八章,作为余论,简述了两汉以后妆奁的发展。三国、两晋到隋唐时期,从考古资料来看,漆奁的数量不多,漆奁延续了汉代漆奁的传统造型,漆艺在日臻成熟中又有所演进。汉代流行的多子奁到五代及宋元时期,演变成逐层套起的套奁。明清妆奁的设计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类妆奁继承了战国以来漆奁小巧便携的特点;另一类已演变成不易搬动的家具。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75
|
|
|
|
1 |
南京大学历史系 刘芳芳;[N];中国文物报;2010年 |
|
|
|
|
|
1 |
熙;《辞源》(修订本)第一分册出版[J];辞书研究;1979年02期 |
2 |
许世远;中国天山现代冰川作用研究[J];地理学报;1963年04期 |
3 |
杨怀仁,邱淑彰;乌鲁木齐河上游第四纪冰川与冰后期气候波动[J];地理学报;1965年03期 |
4 |
张金萍;出土漆器显微试片的制作方法[J];东南文化;1999年06期 |
5 |
张承志;战国漆器造型随谈[J];东南文化;1996年01期 |
6 |
郑佳宝,单伟芳,张炜,郭时清;古代漆器的红外光谱[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
7 |
周南泉
,叶琦枫;螺钿源流[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01期 |
8 |
张理萌;汉代漆器初探[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03期 |
9 |
凌雪,毛振伟,冯敏,胡耀武,王昌燧,刘洪淼;巩窑唐代早期白瓷的EDXRF线扫描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7期 |
10 |
齐东方;中国早期金银器研究[J];华夏考古;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