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期和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初步探讨
【摘要】:库鲁克塔格隆起区位于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出露有前南华系变质基底和南华—震旦系沉积盖层。南华—震旦系库鲁克塔格群发育有贝义西组、阿勒通沟组、特瑞爱肯组和汉格尔乔克组四套与冰川活动有关的冰碛岩层。我们对阿勒通沟组冰碛岩和火山岩进行了LA-ICP-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U-Pb锆石年代学测试,以限定阿勒通沟组冰碛岩层的沉积年代,并为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期的年代地层学剖面提供新的证据。测试获得阿勒通沟组冰碛岩的最大沉积年龄681±16Ma和阿勒通沟组上部酸性流纹岩的加权平均年龄642士8Ma。因此,可以将阿勒通沟组冰碛岩层的沉积时代限定在681Ma-642Ma,对应于国际上的Sturtian冰期(720Ma-660Ma)。
另一方面,我们将阿勒通沟组冰碛岩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结果与原位Hf同位素微区测试数据相结合,以揭示塔里木克拉通的岩浆活动和地壳演化历史。碎屑锆石U-Pb定年共获得163组有效数据,显示出三段年龄峰:新太古代晚期一古元古代早期(2800Ma-2350Ma,在2426Ma、2518Ma和2587Ma显示弱峰值),说明塔里木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晚期一古元古代早期发育有岩浆活动,与已报道的全球性的地壳生长时代相一致;古元古代(2050Ma-1800Ma,峰值为1845Ma和1960Ma),可能与Columbia超大陆聚合和塔里木克拉通在古元古代晚期经历的变质和深熔作用有关;新元古代(900Ma-700Ma,峰值为805Ma),可能是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中元古代(1.6Ga-1.4Ga)和Grenville期(1.3Ga-1.0Ga)的锆石在本次测试中没有发现,说明塔里木北缘受到Columbia超大陆裂解和Grenville造山运动的影响较小。碎屑锆石Hf模式年龄(TDMC)显示塔里木克拉通有3600Ma-3550Ma、3400Ma-3050Ma和3000Ma-2500Ma三期地壳生长。少数新太古代的锆石显示εHf(t)正值,说明塔里木克拉通该时期的岩浆活动有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所有新元古代,古元古代以及大部分新太古代的锆石都显示εHf(t)负值,说明其可能来自更古老地壳物质的构造再造。
|
|
|
|
1 |
王涛,张宗清,王晓霞,王彦斌,张成立;秦岭造山带核部新元古代碰撞变形及其时代——强变形同碰撞花岗岩与弱变形脉体锆石SHRIMP年龄限定[J];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
2 |
吴荣新;郑永飞;吴元保;;皖南新元古代井潭组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07年02期 |
3 |
李秋根,刘树文,韩宝福,郭召杰,张志诚,郑海飞,杨斌;新疆库鲁克塔格震旦系冰碛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区的指示[J];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09期 |
4 |
白云风;程日辉;王璞珺;刘万洙;;库鲁克塔格地区巷古勒塔格组瘤状灰岩及其沉积环境[J];新疆地质;2006年04期 |
5 |
郭伟;何顺利;赵宗举;谭泽金;;新疆却尔却克剖面白云岗组牙形石[J];新疆石油地质;2009年02期 |
6 |
姜雪;程日辉;王璞珺;刘万洙;;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下寒武统西大山组深水沉积序列[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2期 |
7 |
刘春花;杨林;尹京武;蔡佳;杨海涛;邵兴坤;徐海明;王军;;新疆库鲁克塔格兴地塔格群中石榴石的矿物学特征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1年02期 |
8 |
陈哲夫;;库鲁克塔格地质发展简史及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J];地质论评;1966年03期 |
9 |
朱兆玲;林焕令;;新疆库鲁克塔格早寒武世西大山组的三叶虫[J];古生物学报;1983年01期 |
10 |
李献华,周汉文,李正祥,刘颖,P.Kinny;扬子块体西缘新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2001年04期 |
11 |
李献华,李正祥,周汉文,刘颖,梁细荣;川西新元古代玄武质岩浆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和Nd同位素研究:岩石成因与地球动力学意义[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
12 |
高长林,叶德燎,黄泽光;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古原洋裂谷与地幔柱[J];石油实验地质;2004年02期 |
13 |
杨瑞东;张传林;罗新荣;田敬全;包亚范;宋果奇;;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寒武世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地质学报;2006年04期 |
14 |
孙晓猛;王璞珺;刘鹏举;郝福江;;兴地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J];新疆地质;2006年04期 |
15 |
张艳;孙晓猛;;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晚泥盆世火山岩~(40)Ar/~(39)Ar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10年01期 |
16 |
T.R.Ireland,马建华;从Delamerian造山带的碎锆年代看冈瓦纳早古生代太平洋边缘的发育[J];海洋地质动态;1998年07期 |
17 |
钱存超,汤加富,李惠民,高天山;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中“脉状”榴辉岩的锆石U-Pb年龄[J];现代地质;2004年01期 |
18 |
刘文中;;川西同德麻粒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年02期 |
19 |
刘文中;;扬子陆块西缘康定杂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20 |
梅华林,李惠民,陆松年,于海峰,左义成,李铨;甘肃柳园地区花岗质岩石时代及成因[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