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皖地区龙潭组暗色岩系页岩气潜力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国内外对非常规油气勘探与研究的关注程度日益加强,其中,页岩气潜力分析和选区评价是非常规油气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苏浙皖地区页岩气潜力分析和选区评价开展工作,通过资料调研、野外地质考察以及室内有机岩石学鉴定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基本查明了苏浙皖地区构造特征、页岩气源岩分布和赋存情况,揭示了上二叠统龙潭组发育环境、空间展布规律及储集性能,据此对研究区页岩气选区进行了初步评价,认为江阴-无锡地区和港口-峄山地区具有较强生页岩气潜力。
下扬子地区在古生代经历了被动陆缘、前陆盆地和陆内克拉通盆地三个演化阶段,在中新生代盆地受到印支-早燕山期逆冲推覆和晚燕山期伸展断陷的强烈改造。根据重磁特征和地表露头的特征,把研究区分为南部的江南褶皱带和北部的褶皱断陷带,其中褶皱断陷带又可以分为八个二级构造单元。
上二叠统龙潭组为海陆交互三角洲沉积,发育一套生烃潜力较强的暗色泥岩。龙潭组内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及煤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且暗色泥岩岩石脆性由太湖一带向皖南一带逐渐增强。龙潭组现存暗色泥岩的展布规律与龙潭组厚度分布规律大致相仿,呈东厚西薄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四个泥岩富集区。龙潭组煤系有机质丰度总体较高,其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局部为Ⅱ型,总的来讲,煤的有机质类型要好于暗色泥岩。研究区龙潭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大部分地区为高-过成熟状态,但有两条较为明显的低-中热演化带沿北东-北东东向展布。综合以上特征,认为龙潭组暗色泥岩为一套较好的烃源岩。
通过构造、烃源岩空间展布和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综合分析,提出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有利选区主要分布在常州-宣城断陷盆地带和江阴-苏州滑脱褶皱带祝塘复向斜和南陵-句容断陷盆地带内港口-峄山地区。
|
|
|
|
1 |
张东,孙立进;苏南妙桥区龙潭组煤质特征及成煤环境分析[J];煤矿现代化;1999年03期 |
2 |
尚冠雄;华南中晚二叠世含煤沉积类型之重议[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年03期 |
3 |
梅美棠
,李进保;江西萍乡、英岗岭、丰城二叠纪龙潭组含煤地层大羽羊齿类化石的新材料[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83年02期 |
4 |
毕华,彭格林,杨明慧;涟源地区测水组、龙潭组煤热演化史及生烃特征[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5 |
解有波;;黔西岔河井田龙潭组主采煤层测井曲线对比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2期 |
6 |
莫词;;贵州新田矿区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及聚煤规律[J];山东煤炭科技;2009年03期 |
7 |
;宜漂南部地区龙潭组煤系沉积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1977年02期 |
8 |
夏能新,李丽娜;苏南地区龙潭组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其勘查前景[J];石油实验地质;1997年01期 |
9 |
莫时旭,许桂生,赵仲生,陈晓珂;湘中保和堂矿区龙潭组沉积环境与主煤层聚煤特征[J];中国煤田地质;1997年04期 |
10 |
郑建军;;浅析贵州二叠系上统龙潭组27号煤层的聚煤规律[J];中国煤田地质;2007年06期 |
11 |
朱绍隆;朱德寿;;浙北龙潭组下界及东吴运动[J];化工矿产地质;1983年02期 |
12 |
李谋;宋暖和;;湖南邵阳短陂桥矿区龙潭组沉积环境及聚煤特征[J];中国煤田地质;2007年04期 |
13 |
陈名学;;官寨井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04期 |
14 |
陈荣舟;水城矿区龙潭组浅绿色泥岩的特征及成因[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0年01期 |
15 |
彭正奇,左文贵;邵阳短陂桥矿区煤系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J];采矿技术;2004年02期 |
16 |
邓光明;曾金源;;重庆市沥鼻峡背斜盐井矿区龙潭组沉积特征及聚煤规律[J];中国煤田地质;2007年06期 |
17 |
王文祥
,王钟秀
,郑杏一
,吴承桂;牛马司矿区晚二迭世龙潭组含煤建造沉积环境的演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
18 |
刘峰;;白布勘探区龙潭组沉积环境及成煤条件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04期 |
19 |
舒万柏;;五凤井田煤岩层对比[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04期 |
20 |
田维江;;贵州省岔河勘探区主采煤层瓦斯压力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