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子黄桥地区溪桥构造带二叠系龙潭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期研究
【摘要】:黄桥地区溪桥构造带位于下扬子区苏北斜坡,属下扬子盆地南京坳陷区。二叠系地层自下而上为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和大隆组,龙潭组沉积时期,水体深度逐渐减小,物源供给较为充分,沉积物显示为一套向上变粗的沉积旋回,依次沉积了滨浅海、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物。下扬子黄桥地区溪桥构造带大致经历了印支运动前平稳隆降、印支晚期—燕山中期挤压推覆、燕山晚期—喜山早期拉张裂陷及喜山晚期隆升剥蚀四个构造阶段,导致了该地区地层反复沉降-抬升的埋藏历史特征。
通过对研究区内多口井的录、测井资料、分析化验成果的综合分析,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沼泽,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及其间湾,以及滨浅海泥沉积。总体来看,龙潭组沉积时期由下向上表现为海退,由海相过渡为三角洲相。
本文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探针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对黄桥地区溪桥构造带二叠系龙潭组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储集空间及储集物性等特征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该区目的层段的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碎屑组分以石英、岩屑、长石和云母为主,胶结物以钙质为主,含少量泥质、硅质、和铁质,粘土矿物以伊/蒙混层、伊利石为主,见高岭石和绿泥石。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等。研究区龙潭组组埋深较大,成岩作用程度较深,对储层储集物性的影响较大,造成孔渗降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在成岩作用阶段划分上,研究区龙潭组储层处于中成岩B期阶段。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主要类型有微孔隙、微裂缝、粒间溶孔及粒内溶孔,物性差,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其中溪1井物性比溪2井略好。
根据流体包裹体的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下扬子黄桥地区溪桥构造带二叠系龙潭组储层样品中包裹体较为发育,以盐水和油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于石英微裂隙和石英次生加大边中,个体较小。包裹体的荧光特征观察表明,油包裹体在蓝光和紫外光激发下分别发黄绿色和蓝白色荧光,表明研究区龙潭组油主要为中成熟阶段。通过对研究区包裹体显微测温,结合埋藏史-热史、构造演化和成岩演化模式研究,研究区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在89~93℃、115.4-126.3℃和135~147.6℃三个区间。认为黄桥地区溪桥构造带龙潭组主要经历了三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73-70Ma(晚白垩纪)、第二期为58-52Ma(古近纪),第三期45-38Ma(古近纪),以第二期和第三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