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功能成像及定量分析在帕金森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多系统萎缩及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分析脑内特定结构的rADC值,评价DWI在帕金森病(P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及多系统萎缩(MSA)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Achieva1.5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成像仪及标准sense-head线圈或16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对16例PSP、27例MSA、34例PD及32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单次激发平面回波(EP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在Philip后处理工作站上获得rADC图并测量rADC值,比较四组脑内特定结构(延髓、中脑、小脑中脚、小脑上脚、桥脑嘴侧及桥脑尾侧、前额白质及后顶白质、苍白球)的rADC值的差异;并对非MSA组(PSP、PD和对照组)与MSA组患者小脑中脚rADC值进行ROC分析。结果:MSA组小脑中脚、桥脑嘴侧、桥脑尾侧及延髓rADC值显著高于其它三组,中脑r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小脑上脚rADC值明显高于PD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P组小脑上脚及苍白球rADC值最大,PSP组小脑上脚、脑桥尾侧、小脑中脚r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苍白球rADC值显著低于其它三组,有统计学差异;额叶白质和顶叶白质rADC值在四组间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对小脑中脚的ROC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93.7%,以小脑中脚rADC值≥0.835×10-3mm2/s界定MSA时,敏感性为78.9%,特异性为10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rADC值定量分析有助于MSA、PSP及IPD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第二部分磁共振多回波序列在体定量评估帕金森病脑铁含量的应用研究
目的:采用多回波GRASE序列对脑内特定解剖结构进行R2值定量分析,探讨多回波技术评价脑铁含量的可行性,帕金森病患者脑铁含量的变化及其分布特点,评价多回波GRASE序列脑铁定量分析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Achieval1.5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成像仪及16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对31例PD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颅脑多回波GRASE序列扫描,测量多回波序列脑内特定结构(双侧黑质、红核、丘脑、苍白球、壳核、尾状核头部)T2RT及计算R2值,将对照组各感兴趣区R2值与文献尸检资料对应结构脑铁含量进行回归分析,并比较健康对照组和PD组对应结构R2值。结果:多回波GRASE序列测量脑内特定结构的R2值与尸检资料对应结构的脑铁含量呈直线相关(R2=0.859,P=0.008),直线方程为Y=4.968X-48.842(Y代表脑铁含量,X代表组织的R2值)。磁共振多回波GRASE序列脑内特定结构的R2值与尸检资料对应结构的脑铁含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帕金森病患者脑内黑质区R2值较对照组显著增高,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感兴趣区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脑内黑质区R2值显著增高,反映黑质内脑铁异常增加。磁共振多回波GRASE序列能评价PD脑铁含量的变化及其分布特点,在P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做为在体评估脑铁含量的一种可靠的无创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测量脑内特定结构的FA值和rADC值,评价磁共振DTI成像在帕金森病定量分析及其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Achieval1.5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成像仪及16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对33例早期PD患者和34例健康对照组进行颅脑15个方向的DTI扫描,对双侧丘脑、小脑中脚、小脑上脚、黑质及脑桥的FA值和rADC值进行定量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早期PD组黑质区的FA值及小脑上脚rADC值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它各感兴趣区FA值及r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能在体检测早期PD的FA值及rADC值的变化,为PD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信息,在PD的定量分析及其早期诊断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
|
|
1 |
胡开华;帕金森病妇女经前期的类恶性综合征[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4年05期 |
2 |
周宝玉;总是“侵犯”老年人的帕金森病[J];中国健康月刊;1997年09期 |
3 |
陈卓鹏;帕金森病一家系报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年06期 |
4 |
文诗广,陈伟群,蒋云,夏来晓,许贤豪;帕金森病患者姿势平衡障碍的定量评定[J];现代康复;2000年02期 |
5 |
黄柒金,徐如祥,张世忠,张旺明;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治疗并发症的防治[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2年02期 |
6 |
李冰华,黎锦如,陈玲,潘勇辉,刘焯霖;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分析[J];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5期 |
7 |
申露;辅酶Q10能减慢帕金森病的发展[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年22期 |
8 |
张宇清,李勇杰;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
9 |
苗江永;帕金森病与炎症反应[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1期 |
10 |
李雪莉,孙圣刚,李红戈,童萼塘;雌激素对帕金森病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13期 |
11 |
马先林,陈作元;帕金森病致伪心房扑动临床分析(附1例报告)[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12 |
孙秀巧,郭记宏,张立宏,王铭维;40例帕金森病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分析[J];临床荟萃;2004年17期 |
13 |
张蕊,吴梅筠;视网膜电图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4期 |
14 |
刘百波,刘美萍,刘志辉,崔华勤,李雪梅;帕金森病患者事件相关电位的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5期 |
15 |
任士卿,王彦永,王铭维;免疫炎症反应与帕金森病的抗炎治疗[J];临床荟萃;2004年21期 |
16 |
张丽燕,陈彪;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觉改变[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年06期 |
17 |
高国栋;王学廉;;让帕金森患者告别震颤[J];药物与人;2004年07期 |
18 |
Wirdefeldt K.
,Gatz M.
,SchallingM.
,Pedersen N.L.,赵正卿;对瑞典双胞胎的研究:无证据表明帕金森病具有遗传性[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1期 |
19 |
周道友,刘军,刘中霖,肖颂华,李庆军,邢诒刚;帕金森病患者基础PRL水平与并发痴呆及抑郁关系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
20 |
李端;健康新知[J];中老年保健;2005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