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代谢性调节机理探索及其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微循环调节是循环系统进行物质交换和血液分配的重要功能之一,代谢性调节是微循环调节的主要方式。毛细血管网络系统作为代谢性调节最末端的调节和功能性单元,是实现微循环调节的基础。长期以来对微循环调节机理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其有了很多深入的认识,但是微循环调控的精确机制还未得到阐明。为进一步探索与阐明微循代谢性环调节机理,需要对该系统的实际运作状态及动态过程进行观测与分析,了解机体状态以及代谢水平等发生变化时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功能。此外,对于微循环调节的研究中,由于在细胞水平上的活体检测和实验,依然受到现有的测试技术水平及实验手段的限制,要精确的了解毛细血管的运作形态依然有种种困难。为此继续探索对微循环血流变化的宏观测试及试验方法依然是研究微循环的调控机制中的一项值得关注的工作。
本研究旨在为本研究室提出的微循环代谢性调节理论进行实验论证,同时提供对于微循环系统的血流动态过程进行实验观测的方法。首先,通过利用激光微循环血流动态仪对人体各不同部位的微循环局部系统所进行的宏观的实验和观察,推测微循环系统中毛细血管单元的血流动态变化情况,在测试过程中进行人体表皮部位不同体位下血流量的连续测量试验,分析与确认各种体位变化的条件下,代谢性循环调节系统的自动调节作用。其次对人体不同部位毛细血管单元集群的血流动态过程进行宏观测量,系统地调查与分析各部位血流动态特征,基于微循环代谢性调节理论对血流的动态特征的形成机制进行讨论。最后,为了探究机体组织代谢状态发生改变的条件下,微循环系统根据代谢水平变化自动地进行血流量的分配与调节的规律,对于研究对象处于静止、步行与跑步而引起代谢水平变化时毛细血管单元集群血流量变化样态进行测试,对其血流连续波动特征变化进行分析,并深入探索其变化发生的原因,试图解释这些变化在微循环代谢性调节系统作用下实现的过程。这一系列的工作为实现微循环血流状况的宏观观察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进行微循环调节系统的功能分析提供了切实的实验研究例证。
|
|
|
|
1 |
王淑萍;;微循环与亚健康[J];蛇志;2009年01期 |
2 |
郭仲三,肖帆,郭四稳,伍岳庆,古乐野;微循环系统动力学综合数学模型研究(Ⅰ)——理论基础[J];应用数学和力学;1999年09期 |
3 |
刘毅;;“微循环”技术专利数据分析[J];广东科技;2010年03期 |
4 |
张志广,周彦博,张庆毅,徐建一;利用微循环血流动态序列图像对其分形维数的测量——混沌学在微循环研究中的初探[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2年05期 |
5 |
宋付权;许友生;吴锋民;;我国生物渗流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6 |
唐兆新;薛登民;;微循环中氧自由基代谢及其作用[J];动物医学进展;1997年01期 |
7 |
平常;;他们选择了“微循环”[J];广东科技;2010年03期 |
8 |
闫一力;申广浩;汤池;谢康宁;吴小明;罗二平;;用于微循环实验的交变磁场的三维有限元仿真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9年06期 |
9 |
郭仲三;微循环系统局部控制过程的生物力学模型[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0年02期 |
10 |
陈佳旖;;苏式微循环疗法[J];广东科技;2010年03期 |
11 |
张苗青,廖德志;当前日本微循环研究方法学的一些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2年02期 |
12 |
丁国林;;激光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机理[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87年01期 |
13 |
郭仲三,肖帆,郭四稳,伍岳庆,古乐野,钱伟长;微循环系统动力学综合数学模型研究(Ⅱ)———计算方法及结果[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0年05期 |
14 |
高放;;面积最大的人体器官——皮肤[J];世界博览;2007年09期 |
15 |
戴江华;罗军;朱美兰;戴闽;;由基础实验向临床应用过渡的骨组织工程(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37期 |
16 |
大谷修
,张俐娟;肠的血流和淋巴管——形态学的新见解[J];日本医学介绍;1989年09期 |
17 |
李炳兴,李文冲,顾唤国,郑东;面阵CCD与计算机显微图像处理技术[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S2期 |
18 |
袁永康;构建虚拟的人体器官[J];国外科技动态;2002年03期 |
19 |
戴江华;罗军;朱美兰;;骨组织工程由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过渡[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年04期 |
20 |
秦任甲;;微循环的基本流变性[J];百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