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功能成像(DWI,DTI)及铁定量评估在大鼠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大鼠肝纤维化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ADC值与病理对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磁共振DWI对大鼠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及其分期的价值。
方法:CCl4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成模大鼠30只及对照组12只进行DWI,测算b值为600s/mm2、800s/mm2时的ADC值。成模大鼠按肝纤维化病理分期进行分组,不同b值的ADC值比较,以及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不同分期组间ADC值的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及SNK法多重比较。
结果:(1)模型组大鼠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DWI信号强度呈增加趋势。(2)随着纤维化分期的增大,ADC值呈下降趋势。(3)b值为600s/mm2时,对照组、肝纤维化0期~4期的ADC值分别为:(1.326±0.133)×10-3mm2/s、(1.123±0.130)×10-3mm2/s、(1.145±0.120)×10-3mm2/s、(1.081±0.122)×10-3mm2/s、(1.016±0.102)×10-3mm2/s、(0.958±0.186)×10-3mm2/s。对照组与模型组不同分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0期与4期比较(t=2.402,P=0.019)、1期与3期比较(t=2.493,P=0.015)、1期与4期比较(t=2.785,P=0.007)、2期与4期比较(t=2.063,P=0.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期与3期比较(t=1.563,P=0.123)、3期与4期比较(t=0.980,P=0.331),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628(P0.001)。(4)b值为800s/mm2时,对照组、肝纤维化0期-4期的ADC值分别为:(1.283±0.117)×10-3mm2/s、(1.005±0.125)×10-3mm2/s、(1.120±0.132)×10-3mm2/s、(1.002±0.113)×10-3mm2/s、(0.944±0.085)×10-3mm2/s、(0.872±0.148)×10-3mm2/S。对照组与模型组不同分期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期与4期比较(t=2.179,P=0.035)、1期与2期比较(t=2.565,P=0.013)、1期与3期比较(t=3.822,P0.001)、1期与4期比较(t=4.133,P0.001)、2期与4期比较(t=2.424,P=0.018),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期与3期比较(t=1.555,P=0.125)、3期与4期比较(t=1.346,P=0.182),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664(P0.001)。
结论:(1)DWI信号强度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而增高。(2)随着纤维化分期的增大,ADC值呈下降趋势。(3)梯度因子b取600s/mm2或800s/mm2时,ADC值能对肝纤维化进行分期,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b=800s/mm2具有更为精确的区分能力。
第二部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大鼠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定量分析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磁共振DTI对大鼠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及其分期的价值。
方法:CCl4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成模大鼠30只及对照组9只行6个方向的Low-DTI及15个方向的Medium-DTI检查,得到FA值及ADC值。成模大鼠按肝纤维化病理分期进行分组,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不同分期组间FA值及ADC值的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及SNK法多重比较。
结果:(1)模型组大鼠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FA值增大。(2)随着纤维化分期的增加,ADC值呈下降趋势。(3)对Low-DTI后处理,对照组、肝纤维化1期-4期的FA值分别为:(0.330±0.035)×10-3mm2/s、(0.360±0.030)×10-3mm2/s、(0.390±0.019)×10-3mm2/s、(0.400±0.031)×10-3mm2/s、(0.460±0.061)×10-3mm2/s。对照组与模型组2期、3期、4期分别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4期比较(t=0.259,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1期比较(t=1.771,P=0.084)、2期与3期比较(t=0.818,P=0.350)、2期与4期比较(t=1.710,P=0.095)、3期与4期比较(t=1.634,P=0.110)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752(P0.001)。对照组、肝纤维化1期-4期ADC值分别为:(1.420±0.210)×10-3mm2/s、(1.240±0.147)×10-3mm2/s、(1.230±0.890)×10-3mm2/s、(1.180±0.110)×10-3mm2/s、(0.970±0.114)×10-3mm2/s。对照组与模型组不同分期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4期比较(t=3.547,P=0.01)、2期与4期比较(t=3.329,P=0.02),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2期比较(t=0.197,P=0.843)1期与3期比较(t=0.955,P=0.348)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654(P0.001)。(4)对Medium-DTI后处理,对照组、肝纤维化1期-4期的FA值分别为:(0.380±0.033)×10-3mm2/s (0.420±0.025)×10-3mm2/s、(0.430±0.019)×10-3mm2/s、(0.460±0.017)×10-3mm2/s、(0.500±0.057)×10-3mm2/s。对照组与模型组FA值不同分期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3期比较(t=4.889,P=0.002)、2期与3期比较(t=4.250,P=0.006)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2期比较(t=1.000,P=0.979)、2期与4期比较(t=3.000,P=0.221)、3期与4期比较(t=1.583,P=0.824)P值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A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796(P0.001)。对照组、肝纤维化1期-4期ADC值分别为:(1.600±0.218)×10-3mm2/s、(1.250±0.117)×10-3mm2/s、(1.360±0.116)×10-3mm2/s、(1.220±0.122)×10-3mm2/s、(1.060±0.073)×10-3mm2/s。对照组与模型组1期、3期、4期分别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4期比较(t=4.152,P=0.010)、2期与4期比较(t=6.404,P0.01),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2期比较(t=2.157,P=0.079)、1期与3期比较(t=0.673,P=0.999)、2期与3期比较(t=2.736,P=0.130),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681(P0.001)。
结论:(1)FA值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而增高。(2)随着纤维化分期的增加,ADC值呈下降趋势。(3)DTI的FA值和ADC值对肝纤维化分期具有一定的价值,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Medium-DTI较Low-DTI更佳。
第三部分磁共振多回波序列R2*值评估大鼠肝纤维化铁沉积的实验研究
目的:采用磁共振多回波序列R2*值评价肝脏铁含量的可行性,并探讨铁沉积在大鼠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CCl4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成模大鼠31只及对照组12只进行磁共振8m-FFE、16m-FFE成像,并得到R2*值。对肝脏标本行铁定量检测,与多回波R2*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成模大鼠按肝纤维化病理分期进行分组,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不同分期组间R2*值的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及SNK法多重比较。
结果:(1)多回波R2*值与肝铁定量存在线性相关性,8m-FFE及16m-FFE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0.903。(2)随着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增加,肝脏内铁含量增加,对照组、肝纤维化1期~4期的铁定量值分别为(0.20±0.054)mg/g、(0.23±0.044)mg/g、(0.26±0.041)mg/g、(0.27±0.034)mg/g、(0.34±0.024)mg/g。(3)8m-FFE成像,对照组、肝纤维化1期~4期的R2*值分别为:21.66±2.018、22.71±2.26、26.57±2.454、28.02±2.142、29.78±2.297。对照组与肝纤维化2期、3期、4期分别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2期比较(t=4.026,P0.01)、1期与3期比较(t=5.634,P0.01)、1期与4期比较(t=6.647,P0.01)、2期与4期比较(t=3.133,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1期比较(t=1.046,P=0.301)、2期与3期比较(t=1.611,P=0.114)、3期与4期比较(t=1.747,P=0.087),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796(P0.001)。(4)16m-FFE成像,对照组、肝纤维化1期~4期的R2*值分别为:21.69±2.55、24.27±2.21、26.74±2.45、28.02±2.405、30.95±2.70。对照组与肝纤维化各组间分别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其他纤维化分期组间比较P值均0.05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期与4期比较(t=3.79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期与3期比较(t=1.313,P=0.196)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784(P0.001)。
结论:(1)多回波R2*值与肝铁定量存在线性相关性。(2)随着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增加,肝脏内铁含量增加。(3)多回波R2*值分析有助于肝纤维化诊断,与肝纤维化分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
|
|
|
1 |
夏琦;符节海;蔡卫民;刘荣华;;AST/PLT和GGT/PLT比值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年05期 |
2 |
王祥德;郑红波;;血清HA、Ⅳ-C、LN水平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6年03期 |
3 |
唐惠君;;肝病患者220例肝纤维化血清标记物的检测[J];职业与健康;2008年01期 |
4 |
T.Chadashvili;刘靖;;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纤维化鼠模型的氧/二氧化碳混合气体激发的BOLD MR成像[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年02期 |
5 |
梅长林;血清Ⅲ型前胶原肽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
6 |
林爱清;李文彪;张世益;;溶纤肝泰胶囊治疗肝炎肝纤维化30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年02期 |
7 |
奚春;;肝纤诊断的金指标——肝组织活检还是血清学指标[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8 |
蔡大川;;如何诊断肝纤维化?[J];肝博士;2010年01期 |
9 |
陈进国;王静;李昌明;;血清HA、PCⅢ、CIV和LN联检在慢性乙肝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0年02期 |
10 |
赵洪昌;;慢乙肝患者血清学标志物与肝纤维化的关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年12期 |
11 |
何敏;李一;冷维春;;慢性肝病患者PBMC及血浆中TGF-β_1的表达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J];吉林医学;2006年03期 |
12 |
李绍林;张雪林;朱幼芙;陈平雁;陈斌;曲华丽;;肝纤维化模型磁共振成像T_1、T_2和ADC值与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相关性研究[J];肝脏;2008年06期 |
13 |
韩捷,解慧,葛进;血清层粘连蛋白测定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内科杂志;1997年01期 |
14 |
朱文彪;黄雄立;吴志明;;血清标志物在肝纤维化诊断及病情进展监测中的意义[J];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
15 |
李丽;展玉涛;;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年02期 |
16 |
孙宇;;肝纤维化血清学检测指标的研究现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年08期 |
17 |
张善敏;李素云;金仲品;;磁共振功能成像对肝纤维化的研究概况[J];中国医疗前沿;2010年21期 |
18 |
梅长林,张国治,孔宪涛,李石;Ⅲ型前胶原肽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1989年03期 |
19 |
杨岩,李葳,孙花芬,王菊英,陈志娇,席向红;IV-胶原、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价值[J];临床荟萃;1998年24期 |
20 |
乌文琳
,蔡卫民
,陈名刚;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诊断与疗效评估方案(草)[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4年03期 |
|